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膝蓋鈍痛 恐罹髕骨軟化症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0/10/27 04:11  記者何玉華/北縣報導

高一的小可下課起身時,膝蓋前方常會有鈍鈍的疼痛感,上下樓梯及跑步時,情況加劇,甚至膝蓋無力,復健師指出,這是「髕骨股骨痛」的症狀,若不復健勤做保養,會惡化成「髕骨軟化症」,屆時將需開刀治療。

縣立醫院復健師蔡孟頻解釋,髕骨就是俗稱的膝蓋骨,呈倒三角形,位在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間,當膝蓋彎曲和伸直時,髕骨會在股骨表面滑動,如果髕骨偏離了正常的滑動軌跡,就會導致「髕骨股骨痛」。

蔡孟頻說,「臏骨股骨痛」好發在年輕女性,最小約12、13歲,常見的原因包括外力撞擊、骨盆較寬或扁平足,或是髕骨位置過高、傾斜或半脫位等先天結構不良,造成大腿的肌肉不平衡,使髕骨向外側偏移。

此外,幼教老師常跪在軟墊上帶小朋友,家庭主婦擦地板等,常需蹲跪、上下樓梯過度使用膝蓋者,也是高風險群。

她強調,髕骨平時就要保養,避免長跪、蹲或上下樓梯,若有不舒服應及早就醫、治療,否則拖到關節面磨損變形,就得開刀。蔡孟頻指出,門診時,會搭配X光片確認髕骨是否有偏斜、磨損或骨刺生成等情形,以排除腰椎轉移痛或肌腱炎等其他病因。

治療上,使用熱敷、短波或超音波來增加關節內的血液循環,降低發炎,並搭配向量干擾等其他儀器來減低患者的疼痛。此外,訓練肌力及拉筋運動也很重要。

菌男黴女擺脫香港腳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0/10/27 04:11  文/葉慧昌

台灣是亞熱帶的海島型氣候,又濕又熱,不少人罹患「香港腳」,成為「菌」男「黴」女,深受其苦。

其實香港腳的正確名稱是「足癬」,因感染一種叫皮癬菌的黴菌所引起。此菌以人體的角質做為營養來源,喜歡溫暖潮濕的部位,如腋下、腹股溝、肛門周圍,特別是腳趾縫,更是它們的最愛。

香港腳的病名源自於清朝鴉片戰爭時,英軍接收香港,初到濕熱的環境,大兵們水土不服,個個染上「足癬」,大夥兒不明就裡,稱它為香港腳。
從此,「香港」腳的污名不脛而走,難以洗刷。

香港腳可分為水泡型、厚皮型、糜爛型3種,其中水泡型奇癢難耐,糜爛型偶有痛感,厚皮型則不痛不癢。所以,不要以為香港腳一定會癢,有時候它也會「來陰的」,在患者毫無知覺的情況下,悄然上身。

中醫認為,香港腳是濕熱之毒下注所致,除了去除體外局部濕熱,如果患者有口乾口苦、身體疲倦、昏沈、胸悶、腹脹、小便色黃、量少等濕熱體質的症狀,可用清熱除濕湯加減服用,以達到「體內環保」的效果。

外用方面,可將少量的明礬與醋攪拌均勻之後,加熱水至略有燙感,每天浸泡40分鐘。但醋的含量控制很重要,濃度太高或泡太久有被灼傷的危險,不建議民眾自行使用;此外,適當使用艾絨或艾條,點燃煙燻患處,也有效果,但民眾需請教醫師後再用,以免造成其他傷害。

要提醒的是,使用外用藥時,日夜應當有區別。晚上可以擦藥膏或者浸泡,白天外出穿鞋前,可用噴劑,同時可在鞋內灑上滑石粉,但不宜使用玉米粉或香粉,因為容易黏著,且會導致發霉。

治療香港腳應提防「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算皮膚已完好如初,還得再擦藥兩個星期,因為可能有皮癬菌潛藏在角質層內。

◎生活注意事項:
●患者在沐浴後,應把腳趾擦乾。
●不宜穿合成纖維的襪子,宜穿著純棉或純羊毛的襪子才會吸汗。
●不宜穿合成皮或塑膠製的鞋子,尖頭的或高筒的也不適合,應改穿著涼鞋或透氣的鞋子。
●凡走過必留下足跡,黴菌也將隨著患者一步一腳印地傳播下去。為了避免「一人染黴,全家倒楣」,不可赤腳在家裡行走,不可共用拖鞋,襪子也要分開洗。

唯有全面性防治,才能阻隔黴菌的蔓延,擺脫香港腳。
(作者為台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

不吃早餐 易罹患糖尿病心臟病

今日新聞 更新日期:2010/10/26 16:07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澳洲一項研究指出,常不吃早餐的人較容易罹患糖尿病與心臟病,且早上總是肚子空空的人反而會讓胃部累積多餘脂肪,導致膽固醇偏高。

由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研究團隊自1985年起,追蹤超過2000名9到15歲的學童,直到他們長大成人。在這長達20年的調查中發現,分別在童年時期或成年期不吃早餐的人,平均腰圍比其他人多出兩吋,胰島素與膽固醇也都相對較高,容易引發糖尿病與心臟病。

現代人晚睡晚起的習慣較普遍,常常早、午餐併作一餐吃,也有人認為少一吃一餐就多瘦一些,刻意不吃早餐。但塔斯馬尼亞大學博士史密斯(Kylie J. Smith)指出,無論是童年或成年期不吃早餐者都被證實有膽固醇、脂肪偏高的現象,且這些人通常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活動力與工作效率都比一般人差。

小時蛀牙長大爛牙 口腔保健差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0/26 18:09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6日電)相關調查指出,台灣兒童平均蛀牙超過5顆;步入成年後,9成9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國人口腔問題代代相傳,絕對不只是牙膏廣告宣稱的牙齒敏感這麼簡單而已。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口腔衛生主任委員邱耀章今天指出,國人得蛀牙的年齡有2個高峰,一個是學齡前,一個是上高中,從小沒學會正確潔牙的幼兒,上小學後參與餐後潔牙、使用含氟漱口水等校園潔牙活動,到了高中全部破功,而且影響到一輩子的口腔衛生。

台灣最近一次在2004年的調查顯示,家訪調查與機構調查的學齡前兒童平均齲齒指數分別為5.44顆及5.63顆,大約7成的幼兒有蛀牙。根據2008年台灣18歲以上牙周病調查結果顯示,99.2%的人有不等程度的牙周病,又以牙齦炎、牙齦附連(牙肉貼合牙齒處)喪失最為常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定2010年口腔保健目標,分別是學齡前兒童90%完全沒有齲齒,成人有75%沒有罹患破壞性的牙周病。牙醫師全聯會理事長蘇鴻輝表示,顯然台灣民眾的口腔保健目標離最佳水準,還差得遠。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問題會「代代相傳」,邱耀章解釋,有的孕婦「懷個孩子,壞顆牙齒」,等到寶寶出生後,一口爛牙的長輩與兒孫親吻、餵食之際,把口中的牙菌傳給幼兒,幼兒沒有在家庭中建立正確潔牙習慣,只能靠學校補救,但小學畢業後就放牛吃草,成年發生牙周疾病。

業者強力放送去除牙齒敏感的牙膏廣告,在邱耀章看來,這是利用含氟牙膏使牙質再鈣化以避免繼續受傷的原理,使用含氟漱口水一樣有幫助,但氟化物不能解決缺牙、牙周病的問題,最根本的預防之道是牙齒刷乾淨。

衛生署口腔醫學委員會將每年10月第4週訂為全民口腔健康週,今年的活動在台北科學教育館登場,今天中午與全台中小學生同步刷牙,接下來陸續有孕婦、銀髮族、身心障礙者、口腔癌的口腔照護活動,將衛教活動擴展至全年齡及全領域。991026

亮不亮 有關係 單車族夜騎違規挨撞 判罰1萬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10/10/27 02:28 郭良傑、林郁平/台北報導


吳姓女子夜間騎腳踏車,車子沒有照明設備及反光裝置,竟在台北市的自行車道逆向穿越馬路,又違規左轉,遭疾駛而來右轉的林姓機車騎士撞上,兩人均倒地受傷。高院認定這件車禍吳女也有過失,廿六日依過失傷害罪,判她罰金一萬元,緩刑二年確定。

該件腳踏車主被判罪的意外事件,發生在去年三月十一日晚間十點半,吳姓女子騎著沒有任何燈光、反光標誌的自行車,行經台北市安和路的自行車道,她準備往南逆向穿越安和、敦化南路口,違規左轉時,遭超速又違規右轉的林姓機車騎士撞倒,兩人均當場倒地,林姓男子臉部及右腿擦傷,吳姓女子則手指骨折、牙齒斷裂。

一審法官依台北市行車事故鑑定委員會的鑑定,認定林男超速是肇事主因,判他拘役五十日、得易科罰金,未上訴確定。吳女因未在單車裝置燈光設備,又違規逆向騎車左轉,是肇事次因,也被判拘役五十天、得易科罰金。

吳女認為她的傷勢較重,且不是肇事的主因,卻和林姓男子判同等罪刑,感到相當冤枉,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高院審理後認定,吳女未在腳踏車上裝置燈光及反光裝置,確實已違規,因她的傷勢確實比較重,雙方尚未達成和解,她所受的損害尚未獲得彌補,念在她經此教訓已知有所警惕,改判她罰金一萬元,緩刑二年確定。

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自行車屬於慢車,不得擅自變更裝置,並應保持煞車、鈴號、燈光及反光裝置等安全設備之良好與完整;另規定,在夜間行駛應開啟燈光;其他也規定飲酒、吸食毒品、管制藥品等不得駕駛;要比照機車不得任意停放等。若違規會被處以一百八十元到六百元罰鍰。

但酒後騎乘自行車或未戴安全帽,卻沒有罰則,反而規定未隨身攜帶慢車證照,可處一百八十元罰鍰。民眾大惑不解,質疑哪有證照?

交大執法組組長唐國強表示,現行法規的確有不合時宜或不完整之處,所以警方都以勸導代替開罰,並在警廣或各項活動中,列為重點宣導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