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紙片人注意!「死亡風險」 過瘦比肥多3.6倍

TVBS 更新日期:2011/03/23 12:47 吳亭儀

以紙片人當目標的愛美族群得注意了,中研院這回公布BMI和死亡風險的最新報告,追蹤東南亞100多萬人後發現,紙片人的死亡風險比肥胖族群高3.6倍,而且比起BMI高於35的人多了0.5倍風險,落在BMI低於15的人死亡風險可是增加1.8倍,如果以名模林志玲和歌手孫燕姿的BMI來看,都已經接近高風險族群。

雙和醫院社區醫學部主任祝年豐:「體脂肪才16.4。」記者:「怎麼會這麼?」祝年豐:「非常非常的低。」

瘦一點再瘦一點,已經成為不少人最高目標,不過中研院研究卻發現,紙片人死亡風險比肥胖族群高出3.6倍。祝年豐:「把體重降低的話,很可能其他的內分泌也會出問題,甚至身體的抵抗力也比較差了,像女性不孕的機會也比較大。」

「瘦」不一定健康,是因為比起肥胖造成的心血管疾病,紙片人腸胃道、呼吸系統也常出問題,研究團隊指出BMI在22.6到27.5間風險最低,超過35,死亡風險增加0.5倍,低於BMI15也不安全,風險增加1.8倍。

看林志玲,52公斤除身高1.74公尺平方,BMI是17.17;還有孫燕姿,42公斤除以身高1.62公尺平方,BMI是16,都接近高風險群,而台灣BMI標準落在18.5到24,也讓研究團隊覺得似乎太瘦了。

祝年豐:「(BMI)一定不能超過25,不是的,如果都是很健康,你為什麼要叫他減重?不如維持這樣。」

健康不健康,還得搭配飲食、運動觀察,儘管BMI只是參考,但醫師提醒除了肥胖,紙片人也得多注意。

蔓越莓幫好膽固醇變多了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03/23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最近流行病學指出,國人男性有25%、女性18%血壓值偏高,60歲以上患有高血壓更高達47%,而血液中的「好膽固醇」過少、「壞膽固醇」過多,更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兇。預防醫學抗老專科醫師劉士銘表示,國外研究顯示,飲用蔓越莓汁可以增加血液中「好膽固醇」的含量,有助心血管健康。

過去,美國化學學會曾有實驗發現,每天2、3杯蔓越莓果汁,每杯平均250毫升(ml),可增加10%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好膽固醇),同時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DL-壞膽固醇),根據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學數據,這樣的變化,相當於減少40%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也曾在「生命科學雜誌」發表研究指出,蔓越莓汁是一種人體的「抗氧化劑」,不僅可預防老化,也可以抑制低密度膽固醇氧化、減少血管動脈粥狀硬化,降低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甚至中風的風險。

蔓越莓除有助預防泌尿道感染外,在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的326種抗氧化食物中,蔓越莓更是抗氧化能力最高的水果。劉士銘醫師解釋,蔓越莓中的初青花素、酚類、酚酸、黃酮醇及維他命C等營養素都有抗氧化效果。

由於蔓越莓富含抗氧化成分,所以可以幫助對抗自由基,減緩老化現象,醫師分析,身體自由基過多,會損害細胞,加速老化。國外研究也發現,在飲食中添加蔓越莓,可降低年長者運動、認知功能受損程度。研究認為,蔓越莓可幫助保護大腦,有助減少老化引起的神經損害。

劉士銘醫師建議,民眾如果不敢喝蔓越莓汁,其他像是藍莓、草莓、葡萄等水果中也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民眾亦可多食用當保健。

多吃蔬果燕麥海帶 輻射不入口

CNA 更新日期:2011/03/22 14:09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22日電)在日本核電廠輻射外洩危機下,擔心「輻」從口入的民眾,參考專科醫師及營養學者建議,不妨從蔬果、燕麥、洋蔥、海藻等食物中,獲得天然的保護。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擁有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線物質操作認證,他指出,日常輻射防護有2大守則,第1是減少人體吸收,不要在輻射管制區進食或吸菸,第2是促進新陳代謝,縮短輻射物在體內停留時間。

江守山指出,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和衛生署已對日本進口食物進行輻射檢測,為民眾把關,進口食品業者也在尋找無輻射汙染的貨源,一般民眾不妨從食物中獲得天然輻射保護劑或是抗氧化劑減少輻射傷害。

他說,含有半胱胺酸等硫醇基化合物,是天然輻射保護劑,在雞肉、花椰菜,優酪乳、蛋黃、洋蔥、蒜、燕麥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硫醇基化合物。

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副教授凌美月則指出,一般民眾個人保健,可攝取海帶、海苔、螺旋藻等含碘食物,但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民眾不宜多食,不妨改食用大麥苗來保養甲狀腺。

江守山和凌美月也建議,蘋果,奇異果,番茄,洋蔥,胡蘿蔔等蔬果,富含維生素A、C、E、以及β胡蘿蔔素等抗氧化劑,可消除輻射傷害後所產生的大量自由基,強化肌膚表層與上皮細胞的防護力與修護力,並能強化細胞膜的健全度,提升黏膜細胞的防護力。

凌美月強調,碘片是4天內接觸到250毫西弗輻射劑量的民眾才要使用,沒事使用反而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風險。1000322

癌患吃出免疫力 均衡飲食最有效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1/03/22 16:55

多數的癌症病患在看診時,最大的疑問就是飲食問題,營養師表示,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若吃得好、營養足夠,免疫力才會好,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減少紅肉攝取,避免油炸、煙燻、烤等烹調方式。若是咀嚼吞嚥困難的病患,則可以軟質的蛋、豆腐、及魚類,減少吞嚥及咀嚼的不適。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杜昀軒說,坊間一些防癌錯誤觀念,採用飢餓療法,認為不吃東西癌細胞就不會長大,甚至覺得不能吃太好,包括特定食物不能吃,例如:竹筍、韭菜、芋頭、雞肉、鴨肉、海鮮類等,其實都是一些錯誤觀念。

她推薦「十穀米」是去殼的米,包括92%胚芽、5%米糠層,不僅纖維多,其中的纖維素還可以刺激腸子淋巴系統,幫助淋巴球進入循環系統轉化成漿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可以避免病原體穿入腸壁,建議每天五份新鮮蔬菜水果,平時多選擇全穀類食物,就能有效提升免疫力,與癌症大作戰。

死亡風險高不高 BMI會說話

CNA 更新日期:2011/03/22 14:09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2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東亞種族的身體質量指數 (BMI)與死亡風險間呈現U型趨勢,最低死亡風險是BMI介於22.6至27.5間,BMI高於35.0或低於15.0的人,死亡風險都比較高。

現在很多研究都在探討身體質量指數與死亡風險間的關係,然而這類研究幾乎都以歐美人口為基礎。此研究是利用亞洲地區19群人、超過114萬人進行長期追蹤分析,是亞洲第1次也是規模最大的研究。

台灣方面是由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台灣生物資料庫」 (Taiwan Biobank)研究計畫主持人陳垣崇與研究員沈志陽參與的「亞洲生物資料庫聯盟」 (Asian Cohort Consortium, ACC)研究團隊負責。

此項研究是台灣、日本、韓國、中國、新加坡、印度、孟加拉7國44名學者跨國合作,長期追蹤BMI與死亡風險的研究成果;2月24日刊登在國際最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沈志陽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在東亞地區,包含華人、日本人及韓國人,BMI與死亡風險之間呈現U型趨勢。BMI計算方式為體重/身高(公尺)的平方,死亡風險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除印度和孟加拉以外,最低死亡風險是BMI介於22.6至27.5,最完美是BMI介於24至26之間。

沈志陽說,如果以BMI介於22.6到25.0間當成比較基準,當BMI大於35.0,死亡風險會為1.5倍;當BMI小於15.0,死亡風險則為2.8倍;針對癌症、心血管疾病或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死亡風險個別分析,一樣是U型趨勢。

衛生署認為BMI正常範圍是18.5到24之間,沈志陽認為,低標可以往上調到22,「太輕不是件好事情」。

歐美最新研究顯示,BMI死亡風險最低的是22.6到24.9之間,高標24.9低於亞洲的27.5;沈志陽分析,應該是歐美飲食影響的結果,不健康的脂肪比亞洲人多。

中研院表示,發現結果對東亞地區的國民健康與公共衛生工作將產生巨大影響,並為日益受到國人重視的體重控制提供了必要且關鍵性的訊息;這次「台灣生物資料庫」與ACC國際研究團隊的研發成果,能夠在世界專業影響力最高期刊發表,顯示在當前學術領域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10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