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5日 星期二

代謝症候群 無聲的健康殺手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1/02/15 04:11 文/陳俊榮

45歲的吳先生因健康檢查發現異常,前來門診就醫。問診及身體檢查發現,他的家族中並沒有糖尿病史,但是他屬於中廣身材,腹圍100cm,血壓偏高142/88mmHg,BMI(身體質量指數)為28.3,空腹血糖為110mg/dl,三酸甘油酯為221mg/dl。

因此告知吳先生,他已符合代謝症候群,必須調整生活型態,否則將來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機會很高。

三高族群 要更注意

代謝症候群指的是,心血管危險因子的聚集現象,民眾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機率增加。根據國內曾做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研究發現: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民眾的6、4、3、2倍。此外,還會引發脂肪肝與腎臟疾病等慢性疾病。

◎20歲以上的成人只要符合下列3項或3項以上的危險因子,就稱為代謝症候群。
●一粗:指腰圍肥胖。依人口和國家而定義,衛生署判定腰圍肥胖標準為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0cm。

●二高:
(1)血壓升高(藥物治療高血壓是一個替代指標),指收縮壓≧1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張壓≧85毫米汞柱。
(2)空腹血糖升高(藥物治療高血糖是一個替代指標),指空腹血糖≧100mg/dL。

●血脂異常:
(1)三酸甘油脂(TG)偏高(藥物治療高三酸甘油酯是一種替代指標)≧150mg/dL。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藥物治療HDL-C偏低是一種替代指標),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代謝症候群的原因
現代人壓力過大、生活型態不正常,吃得多、動得少,導致熱量過剩、腹部脂肪增加,腰圍變粗,進而使身體中胰島素產生阻抗,造成血糖偏高、血壓上升、血脂不正常等變化,因而產生代謝症候群。

另外,習慣吸菸及過度飲酒的人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會也會增加。

◎如何預防代謝症候群
●聰明選、健康吃
(1)均衡飲食:每日攝取適量的六大類食物,達到各種營養素的需要量,以維持身體正常的功能與活動。
(2)三低一高的原則:低糖、低油、低鹽、高纖。
低糖:降低熱量。汽水、蛋糕、冰淇淋等應儘量避免。
低油:盡量避免油炸、油煎、油炒的食物。
低鹽:可有效降低血壓。
高纖:可降低膽固醇。

●維持動態生活與運動習慣
運動可以維持理想體重、降低胰島素抗性、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

●不抽菸、少飲酒
戒酒從減少飲酒量、減少酒精濃度開始。戒菸可尋求家人的幫助,也可善用醫院的戒菸門診。

●做檢查、早發現,做適當處置
(1)在家可自己量測腰圍、血壓及體重。
(2)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3)早期發現,設法改善,必要時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
(作者為衛生署旗山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

上班族頭痛伴隨嗡嗡響 竟是腦鳴需早治療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11/02/14 12:43 林燕語/台北報導
家住台北年約二十八歲的男性上班族,才結束年假就立刻前往醫院求助,自述在春節的每一天,頭疼還伴著嗡嗡響的規律鳴叫聲,痛苦不已,尤其在入睡前特別明顯,經常引發脖子、額頭上方及太陽穴等處的劇烈跳動。經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病患出現的病症屬於腦鳴現象,服藥數天之後已控制住病情,醫師也提醒,許多人忽略了腦鳴及早治療的重要性,病情若惡化嚴重,將使治療變得更加棘手。

腦鳴的病理問題,其實就是耳鳴現象,根據埃及出土的羅馬紙莎草文件的記載,西元前六百年就已經有關於耳鳴的描述,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就曾深受耳鳴困擾。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指出,由於現代人飲食西化加上工作壓力大,患者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儘早接受檢查及正確用藥,對腦鳴病患來說相當重要。

腦鳴的臨床症狀多樣化,聲響出現有單側或雙側、高頻或低頻、連續或間歇,以及各種不同的音色,反映了病因的複雜性。病情嚴重的病人,腦中乏味的噪音可能整天響不停。李宏信說明,有些人是因聽覺系統病變所引起,有些是因服藥引起,或病毒感染、音響傷害或頭部外傷等引發,有些人則是壓力過度而造成病變。不過,病人即使至醫學中心進行多項檢查,都無法找到病因。事實上,要了解真正的病因,必須要做耳內蝸牛體內層神經的解剖切片,由於破壞性實在太大,病患在生前無法執行,因此醫師診治病人的依據,往往是根據歷年來所累積的知識,而非依靠檢查報告。

此外,腦鳴耳鳴很可能是因為年紀增長,還有膽固醇跟三酸甘油脂沈澱造成血管阻塞,使血液無法順暢流通,組織因營養不足導致壞死,甚至萎縮;還有人因為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及勞累等因素,造成血管收縮,同樣也會引起神經萎縮跟退化。李宏信強調,腦鳴耳鳴是屬於血管病變所引起的神經病變,目前的治療方式有兩方向,一是疏通血路,二是活化神經。

臨床治療可運用血管擴張劑、神經營養、再生等來進行修復改善,也有醫學研究指出,抗氧化物、硒、鋅等礦物質與維他命C與E等,能有助於病症的改善。由於內耳血管神經是位於最末梢,因此治療時間相當漫長,至少需要持續服藥治療半年以上,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值得注意的是,腦鳴治療最忌諱患者自行停藥,導致前功盡棄,相當可惜。

有關腦鳴的保健原則,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強調,病患應該避免過度緊張及憂慮,若能有充分的休息,遠離工作或生活上過度勞累,可降低引發腦鳴的機率。此外,在飲食方面,避免煙、酒、咖啡等刺激性飲食的攝取,也應該少吃高膽固醇、油炸或太鹹的食物,由於血管病變是長期累積的疾病,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也需要長期配合,並且持之以恆,如此一來才能遠離嗡嗡響的惱人腦鳴聲。

雷射近視飛蚊症 與手術無關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1/02/14 04:11 文/蔡武甫

雷射近視手術可以讓病人拋掉眼鏡,享受視力的第二春,但也有人在術後為飛蚊症所苦,它們的成因和臨床表現具有下列特徵:

●雷射近視手術後出現的飛蚊症其實都是術前就存在的混濁引發的:
飛蚊症是光線穿過玻璃體退化產生的混濁投影在網膜而形成,病人看到的不是混濁,而是其影子,必須「入射光」、混濁的大小和位置、混濁和網膜的距離等交相配合達到一個引發點,才會發生飛蚊症。

雷射近視手術僅在角膜表面動刀,沒有碰觸到原先的玻璃體混濁,混濁不會有任何改變,但因為手術後,整個眼球的屈光系統改變,而使落到網膜的影子改變,以致有些病人術後出現飛蚊症或飛蚊症惡化,但也有原先很厲害的飛蚊症,手術後,反而完全消失。

●玻璃體剝離:
玻璃體剝離是玻璃體退化的一個階段,55歲以上的正常人過半有之,高度近視者可能提早在20、30歲就發生,如果不併發有網膜破洞、或剝離的玻璃體剝離其實無關緊要。

國外報告,雷射近視手術時,固定眼球用的吸盤容易因負壓導致玻璃體剝離,但仍缺乏實症醫學的證實。

雷射近視手術只是減輕近視度數,無法改變近視變性的進行,這些病例即使不做雷射手術遲早也都會發生玻璃體剝離,能在這個時間點發生,較易引起注意,反而是一件好事。玻璃體剝離發生時,會突然出現一隻像蚊子在飄飛的飛蚊症,約1/6的病人同時合併有散光。

●應該注意的事:
雷射近視手術後出現飛蚊症與手術本身並無因果關係,更與操刀醫師的技術完全無關,醫師也無從預測術後是否會出現飛蚊症,目前世界各國都沒有把這項列為術前須告知的項目。

接受手術的病患大多屬中高度近視眼,發生飛蚊症的機會本來就比一般人高幾倍,而且也是網膜剝離的高危險群,病患切勿一味歸咎手術,反而把飛蚊症是玻璃體退化的本質忽略掉,它的出現意味著網膜周邊也可能退化,產生網膜破洞或剝離,這才是病患應該要注意的。

又因為病患都值青壯年,需要高品質的視力,飛蚊症容易影響工作或日常生活,也容易引發焦慮,好在這些困擾目前的科技已經都可以解決了。

過度清潔 小心玉手變老手

自由時報 更新日期:2011/02/14 04:11 文/盧令瑜

有人說:「手的年齡是無法騙人的。」年輕時,我一直不覺得這句話的道理,但近日我才深刻體會。

自從2003年SARS襲擊台灣後,經常可聽到呼籲大眾「勤洗手」的訊息,許多人也自然而然在不自覺中養成了「勤洗手」的好習慣。

一直以「勤洗手」當作好習慣的我,由於日前寒流一波波來襲,乾冷的天氣加上本身又是標準的乾性皮膚,某日無意間發現我的手部每個指縫間,開始有類似乾癬的症狀卻又沒有搔癢的情形,一開始不以為意,天真地以為擦個護手霜應該就會復元,沒想到護手霜擦得比以前更勤了,但情況卻一天比一天嚴重,從原本沒有感覺到開始會有皮膚撕裂般的疼痛,一點好轉的跡象也沒有,眼看著自己的雙手越來越嚴重,我決定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來看看雙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皮膚科醫師診察後,很快就判斷是由於「過度洗手」而導致皮膚開始有脫屑乾裂的情形。很多人會因為過度洗手而導致這種症狀,再加上冬季原本皮膚就容易乾燥,稍不注意就會因過度清潔造成皮膚傷害。

選用溫和產品並加強保濕

醫師開立的處方是較強效的外用類固醇藥膏,雖然短期的使用就有不錯的療效,但由於這種症狀非常容易復發再犯,因此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要從基本的預防保健習慣開始做起。

雖說「勤洗手」可大幅降低遭受感染的機會,但洗手時,應選用較溫和的清潔用品,當然洗手後,也要注意皮膚的保濕,才能擁有一雙年輕又細緻的雙手。
(作者為署立桃園療養院藥師)

吃雞蛋免驚 膽固醇大降好處多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11/02/15 02:34 潘勛/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潘勛/綜合報導】

早餐吃雞蛋好嗎?膽固醇過高的人可能對雞蛋敬而遠之,但美、英兩國最新研究指出,因為禁用肉骨粉飼料餵養母雞見效,現在雞蛋的膽固醇含量已經比十年前大為降低;不僅如此,雞蛋富含維生素D、優良蛋白質等多種營養,對人體好處多多。

美國官方進行研究發現,今天的雞蛋,比起十年前,膽固醇要減少十三%,而維生素D則多出六四%。英國學者也證實,今天一顆中型大小的雞蛋,膽固醇含量約一百毫克,而營養界建議每天膽固醇攝取上限為三百毫克。維生素D有益人體骨骼,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等疾病。

學者表示,現今雞蛋比十年前來得營養,原因是一九九○年代歐美爆發狂牛症危機,各國明令禁止養雞飼料裡摻加肉骨粉;今日的飼料係由小麥、玉米及高蛋白混製而成,讓雞蛋更健康衛生。

英國薩里大學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早餐吃一兩顆蛋,有助於減輕體重,原因是蛋的高蛋白質可讓食用者的飽足感更長久。研究邀請參與者每天食用兩顆雞蛋,為期十二周,結果另發現受測者的膽固醇值並沒提高。

加拿大學者兩年前也表示,雞蛋有助於降低血壓,原因是食用之後,人體產出的蛋白質效力類似強力降血壓藥「ACE」抑制劑。

一九六○年代,許多英國人一天要吃五顆雞蛋,但是到九○年代卻降到每星期二到三顆,原因是醫學警告說,吃雞蛋人體膽固醇比值會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