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手機保母」照顧不周,近視低齡化

中時醫療網—編輯部

根據資策會今年的調查,在台灣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口達300萬之多。行動上網的方便性令民眾難以抗拒,除了可以隨身帶著網路資訊行走,手機應用程式小遊戲更是讓人一刻不得閒,等車、交通工具上,任何零碎的時間都不會讓人感到無聊。

有幼兒的家庭更常常有「手機保母」的現象出現,由於父母忙碌而無暇陪伴,將手機或平板電腦交給幼兒玩。另外,學齡兒童及青少年也容易沉迷於遊戲之中,不管在家或是出門,雙眼都緊盯著手機。眼科醫師無奈的表示,在平板電腦及智慧型手機問世後,近一年來眼科門診增加了不少近視小病人,年紀最輕的甚至只有三歲!追蹤原因,除了先天遺傳因素以外,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每天長時間使用父母的平板電腦或手機;長達數小時近距離地盯著螢幕,本來就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尤其幼兒正處於發育階段,更容易導致眼球負擔過大而近視。

醫師說明,若在幼兒期就罹患近視,一定要及早就醫矯正,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日後開始上學可能一年會增加100度的近視,成年後更可能發展為高度近視。因此父母應該多加注意小孩用眼習慣,控制孩子閱讀、看電視及電腦、手機的時間長度,教導正確的使用姿勢與安全距離,並且多多關心孩子的視力健康,觀察是否有異常狀況。

為了讓孩子視力維持正常,可在假日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取代使用電腦電視等娛樂,;家中則可以準備玩具,讓孩子在父母忙碌時也可以自己遊戲。也可適時補充攝取維生素A或是魚油,維持眼睛健康。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逾5成慢性病患者 恐同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教育廣播電台 康紀漢 2011年10月13日 下午5:56

逾5成慢性病患者 恐同患慢性阻塞性肺病

一項調查發現,國內有4成4以上的患者,竟然自己罹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病而不自知,甚至更有超過5成以上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同時罹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病。醫師建議民眾,慢性阻塞性肺病會使身體加速老化,但是只要戒除菸癮,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就可以使病情在早期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10月14號是世界肺功能日,臺大醫院與新光醫院日前篩檢411位病人發現,有4成4以上的患者竟然罹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病而不自知,甚至更有超過5成以上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篩檢民眾同時罹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病。

對此,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蔡熒煌表示,呼吸健康對於國民非常重要,不過,卻因為民眾的認知不足和肺功能檢測未列入常規健檢項目,以致造成有些民眾在可以治療的情形下,得了慢性阻塞性肺病而不自知,他提醒民眾慢性阻塞性肺病儘管不容易察覺,但是只要是年齡較大的銀髮族,要是本身已經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再加上又有抽菸和呼吸不順暢,就必須要特別留意,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機率可能超過50%,可透過肺量計和到醫院接受肺功能檢查,及早發現,得到最好的治療。

像是現年60歲的蔡先生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已經有30年的時間,當初發病初期出現易喘和胸悶等症狀,後來經過肺功能檢測,聽從醫囑用藥,並把菸癮戒掉,才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情獲得改善。臺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郭炳宏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會使身體加速老化,同時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比例也非常高,但是只要戒除菸癮,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就可以在早期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補充水分 血糖不易飆高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2011年10月28日 上午12:22

不想讓血糖飆升,最好多喝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法國研究發現,一天如果喝太少白開水,血糖很容易上升,造成高血糖。

當身體無法產生足夠胰島素,身體細胞就無法有效吸收葡萄糖,這些葡萄醣只好留在血液,隨著血液到處亂跑,引發各種糖尿病併發症。

研究人員以3615位成人為研究對象,年齡介於30到65歲,研究開始時,所有人血糖值都正常。其中687人一天白開水飲用量少於500毫升,其他人一天白開水飲用量則超過500毫升。研究追蹤9年發現,飲用白開水較多的人,出現高血糖的機率比較低,喝水較多的人比少喝水者糖尿病風險減少28%。

研究發表於「糖尿病照護」期刊。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加壓素」造成這種結果,「加壓素」又稱利尿激素,這種荷爾蒙專門調節身體水分,一旦水分不夠,甚至出現脫水,「加壓素」就會讓腎臟留住水分,以免脫水更惡化。研究發現,「加壓素」分泌增多,可能造成血糖上升。

在肝臟可以發現「加壓素」受體,而肝臟正是製造糖份的地方,研究指出,如果注射「加壓素」至健康者體內,也會讓血糖短暫上揚。研究人員建議,平常最好少喝含糖飲料,多喝白開水,這才是維持健康之道。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拒當頭痛忍者 小心要人命

新頭殼newtalk 2011.10.28 謝莉慧/台北報導

今天(28日)是「全球抗痛日」,台灣疼痛醫學會、臺灣頭痛學會與臺北慈濟醫院針對「頭痛」主題,邀集國內各疼痛領域與頭痛相關醫療的權威醫師及專家,更邀請頭痛病人彭小姐現身說法,分享她個人的經驗。疼痛醫學會再次呼籲大家,透過正確的治療,絕大多數的頭痛都可以緩解或治癒,所以當你發生頭痛的時候,請不要當「忍者」,才能讓頭痛的問題不再頭痛!

國際疼痛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從2004 年起,每年都會選定一種特定的疼痛議題,作為全球共同努力的目標,並且在當年度藉由各類活動,提昇病人及社會大眾對疼痛的健康知識,也讓醫療專業人員經由參與各類學術活動來提升疼痛的治療成效,這個活動被命名為「全球抗痛」-Global Against Pain,而起跑的這一天,則被稱為「全球抗痛日」。

據指出,頭痛會以許多不同的型態出現,像是緊張性疼痛(發生率80%)、偏頭痛(發生率18%)以及原發性刺戳性頭痛(發生率35%)等,其中,女性發生頭痛的機率比男性高出2到3倍,成人發生頭痛的機率也比兒童要高。在頭痛的病人中,有高達9成會長期頭痛,更有大約3%的病人每個月會嚴重頭痛超過15天,造成個人無法專心工作也無法正常生活。

但病人及社會大眾對頭痛的知識不足,並不只發生在台灣,而是全世界的普遍問題。因為頭痛所造成的失業與產能下降所損耗的社會成本,在美國有10億美金,在歐盟更高達250億歐元。

今天現身說法的彭小姐於3年前開始出現頭痛現象,一開始並未予以理會,自行服用成藥緩解,沒想到,頭痛發作的時間越來越頻繁,頭痛時,腦袋好像要炸開來一樣,同時,伴隨著脖子僵硬、喉嚨有如異物哽塞,有強烈的嘔吐感等症狀,後來經由介紹,轉介到臺北慈濟醫院由神經外科李定洲醫師和醫療團隊仔細檢查,才發現她腦部有個血管瘤,如果不及早開刀救治,很可能會血管破裂,造成腦溢血。

經由開刀,彭小姐現在頭痛的問題全都好了,她表示,早知道就應該早點開刀,不用害怕,要相信醫師,雖然會因此暫時少了頭髮,但可以少掉頭痛的折磨,比甚麼都重要。

臺北慈濟醫院疼痛科表示,疼痛是一種自我提醒的警訊,代表身體已經出現異常狀態。由於疼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身體病變,可能是微生物入侵,也可能是壓力過大,所以民眾如果發生疼痛,請主動尋求疼痛專科醫師的協助,找到真正的原因,並對症下藥,而不要逃避或忽視它,避免讓小病變大病,徒增無謂的痛苦。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復胖非你錯 是荷爾蒙要你吃

台灣新生報 【中央社紐約26日美聯電】 2011年10月28日 上午12:22

所有減過肥的人都知道,要徹底擺脫減掉的體重不容易。研究今天指出,復胖的人不僅因為重拾舊習,還因為必須對抗持續的荷爾蒙衝動。

研究作者之一、澳洲墨爾本大學的波耶托(Joseph Proietto)表示:「體重回升的民眾不用苛責自己,因為吃是我們最基本的本能。」研究發表在明天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復胖是減肥人士的普遍問題,為了研究背後原因,波耶托和同事在澳洲找來50名體重過重或肥胖人士參與10周減重計畫,想發現至少減去10%體重後的人體反應為何,最後只有34人成功達成減重目標,並完成研究分析。

減重計畫相當密集,參與者平均瘦下13.6公斤。他們在前8周每天攝取代餐和蔬菜,攝取熱量500至550大卡;最後2周逐漸回復一般食物。雖然提供諮商與維持體重指南,參與者仍於隔年平均復胖5.4公斤。

研究人員檢視血液中9種影響食慾的荷爾蒙,比較減重計畫前到結束後1年的濃度,結果發現其中仍有6種荷爾蒙濃度不正常,仍在持續促進飢餓感。

為什麼減肥者的身體會抗拒減重?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肥胖專家雷玻(RudolphLeibel)表示,那是早年演化的延續,因為當時體重減少可能會威脅到生命與後代繁衍。他說,因此人體反抗體重減輕至少1年,他「完全不感訝異」。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骨鬆非女專利 中年男更嚴重

中央通信社 2011年10月27日 上午11:49

(中央社記者夏念慈高雄27日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天表示,男性罹患骨質疏鬆人數逐年增加,檢測高屏地區男女骨密度,50歲以下男性患骨鬆比女性嚴重。

高醫醫師林志隆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談老年人骨質疏鬆危害健康,請國人重視男人也會骨質疏鬆,世界衛生組織公開警告,骨鬆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成為全球人健康2號殺手。

林志隆表示,骨鬆症已成為國內65歲以上長者第二大慢性病,約有50萬人。其中,女性每3人就約有1人罹患,發生比例全球排名僅次於北歐國家。

林志隆說,台灣近10年流行病統計調查發現,台灣每年有6萬人因骨質疏鬆造成脊椎骨折;65歲以上城市婦女,約有19.8%比例已發生一個以上的脊柱體壓迫性骨折;男性發生率為12.5%。

林志隆說,根據一項高屏地區男女骨密度檢測結果,女性50歲後大幅下降骨質密度,男性較緩和,但也逐年下降,且50歲以下男性骨質流失率比女性快,男性更應提早注意與治療,女性在更年期及停經後就該提高警覺。

林志隆說,保骨應懂得「新5足」,即足夠鈣質、足夠維生素、足夠礦物質、足夠肌力及足夠運動,許可情況下,1至2年做1次骨密度檢查。1001027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糖尿病患 照顧「足」重要

台灣新生報 【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2011年10月19日 下午11:56
隨著台灣漸漸地邁入高齡化社會,糖尿病的盛行率也是有增無減,而在糖尿病的種種併發症中,困擾患者最多、耗費醫療資源最巨者,首推「糖尿病足」,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醫師葉敬淳指出,患者除了需要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幫忙控制血糖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必須由「整形外科醫師」來照顧他們重要的「腳」;如此才能夠避免足部潰爛、壞死而導致將來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葉敬淳醫師表示,每年全國約有八千例截肢病例,其中大部分是因糖尿病足截肢,糖尿病足的問題特點,主要在於多重病因,包括周邊神經及血管病變、免疫缺失及感染、血流動力學改變及骨骼變形。

根據美國統計,每五位糖尿患者就有一位是因為糖尿病足而住院,在下肢接受大截肢的患者中,超過一半是歸因於糖尿病足,這些下肢接受過大截肢的患者中,五年內將有一半另一隻腿會再接受截肢;同時只有一半的患者存活超過五年。

葉敬淳醫師說,「糖尿病足」的傷口發生原因常是剪趾甲、香港腳、穿鞋磨破皮、電毯、烤燈、泡熱水或污染物導致感染。而發生「糖尿病足」會有四級徵症:第一級:肢體麻木、肢體溫度較低;第二級:「間歇性跛行」;第三級:不走路時候也會疼痛;第四級:傷口、潰瘍壞死。

他說,有鑑於此,奇美醫學中心整形外科「糖尿病足特別門診」另有傷口護理師與敷料專家協同診療,由專業的團隊為患者提供完整而全面的評估、照護和治療。包括足部護理衛教指導,現場洗腳示範服務,足部潤膚劑的使用,趾甲修剪服務,足底雞眼或硬皮的修剪服務,適當鞋。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吃飯不專心 味盲易變胖

中國時報【張翠芬╱台北報導】

飲食習慣不當或邊吃邊看電視、打電玩等不專心用餐的「味盲」,最容易發胖!醫界十七日提出革命性新觀念,肥胖者要成功減重,須開發自己的「味覺智能TQ」,學會用「心」吃東西,只要放慢吃東西的速度,體重就會減下來。

前台大醫院外科醫師趙世晃近年陸續幫四萬多位民眾減重,發現減重成敗關鍵在病人的「心智」。肥胖者做了胃間隔等減重手術還是瘦不下來,問題在他們繼續以「胖子頭腦」吃東西,永遠吃不到滿足點。

他發現,肥胖者容易狼吞虎嚥,一碗肉鬆稀飯,標準體重者平均咀嚼一五七次,肥胖者只咀嚼八十二次就吞完;難咀嚼的蒟蒻乾,一般人至少要咀嚼五、六十下,胖子只咬一、二十下就吞下肚,相差二、三倍之多。

趙世晃把「吃相」概分為細嚼慢嚥、狼吞虎嚥、漫不經心、談笑風聲等型態,分別代表敬慎、急躁、散漫、溝通,也象徵一個人的「心性」。

趙世晃說,速食、戰鬥式的吃法,常令人食不知味,缺乏心靈滿足感。減重過程要訓練每個人的「味覺智能TQ」(Taste Quotient),當一個人學會細嚼慢嚥、滿足的進食,自然而然就會瘦。

從小就胖的王小姐十分鐘就吃完一個排骨便當,體重曾飆到九十六.六公斤,這些年一直和肥胖奮戰。她接受味覺智能訓練,一個月就瘦了五公斤,現在體重六十四公斤。

王小姐說,面對一道菜,醫師要她想出廿個讚美的形容詞,一邊慢慢吃力一邊慢慢品味回憶,一餐至少花半小時,食量只有過去的四分之一,卻很滿足。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每天上課近9小時 9成中學生腦過勞

自由時報 – 2011年10月18日 上午8:52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你累了嗎?該休息卻不休息,為了事業或學業放任腦部工作超載,開夜車拚老命,可能會導致反效果。一項調查指出,六成上班族每天平均上班十小時,九成中學生每天上課近九小時,可能已經面臨「腦過勞」,注意力、學習力、專注力反而會下降。

台灣抗老化保健學會昨日公佈「全台上班族、中學生腦過勞大調查」,針對二十五歲到三十九歲的白領上班族,以及家中有十三到十八歲中學生的媽媽進行問卷調查,各回收有效樣本一千零六十八份。

調查發現,近六成上班族為腦過勞一族,平均每天上班高達十小時;更有近九成的中學生,平均每天上課高達九小時,這還不包含學生們回家後須自習的時間。

醫師︰恐致腦部提早老化

署立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表示,近年門診越來越多病患,年紀輕輕就容易忘東忘西、自覺反應變慢,這可能因用腦過度、過度勞累,導致學習力、記憶力與專注力下降,可稱「腦過勞」。腦部在長期密集的工作後,會累積許多代謝廢物,如不及早正視,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提醒︰吃好、睡飽才補腦

針對上班族與中學生兩大高度用腦族群,胡朝榮指出,熬夜念書或工作都會減少睡眠時間,導致腦部提早老化。睡眠充足相當重要,每天至少要睡足六到八小時,避免熬夜的壞習慣。

此外,適量運動、紓解壓力非常重要,應遵守三三三運動原則(一週運動三次、一次三十分鐘、心跳一百三十下以上)。營養飲食同樣不可或缺,少吃高油高熱量的飲食;多吃能抗氧化的蔬菜水果與堅果類食物,以及魚肉、牛奶、豆漿等優質蛋白質。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高壓+炸烤食物 乳癌風險高3倍

中時電子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2011年10月15日 上午10:05

有些人壓力一大,就會狂嗑炸雞排等炸烤食物來犒賞自己,但小心罹患乳癌風險可能增加!中山醫學大學團隊研究發現,高度壓力及炸烤類食物都是乳癌危險因子,長期處於高壓環境又經常攝取炸烤食物者,其罹患乳癌的風險,更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

國內乳癌發生率逐年攀升,且已成為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為找出乳癌的危險因子,中山醫學大學團隊收取一四八名乳癌患者,對照一四八名非癌症者進行為期一年的研究,並於今天在公共衛生年會中發表成果。

中山醫大附醫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姚忠謹表示,研究發現,婦女抽菸、暴露於二手菸環境、長期使用賀爾蒙、攝取較多炸烤食物,以及家族史等,都會增加罹患乳癌風險;其中又以家族史影響最大,有乳癌家族史罹患乳癌風險,是沒有者的近七倍之多。

不少女性為了維持身材,平常對高熱量炸烤食物敬而遠之,但只要壓力大,就有人靠瘋狂購物紓壓、呼朋引伴狂嗑炸烤食物,都忽略了壓力及炸烤食物,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高度及低度壓力,處於適度壓力環境者罹患乳癌的風險最低,但須小心過猶不及,其中高度壓力者罹患乳癌的風險,更是低度壓力者的近兩倍。

姚忠謹說,該研究也發現,運動及多吃蔬果都有助降低乳癌發生風險,運動部分是指從事每周至少可消耗一百到八百卡的中高度運動,若能持之以恆,乳癌風險可減少一半。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食物作媒介 全球易爆傳染疫情

AFP法新社 – 2011年10月13日 下午9:05

(法新社新加坡13日電)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指出,由於貿易增長,全球越來越容易遭到污染食物引發的疾病疫情危害。

世衛秘書長陳馮富珍(Margaret Chan)表示,由於食物包含的成分可能來自世界各地,而且又經過全球複雜供應鏈運輸,調查這些疫情也日益困難。

陳馮富珍在新加坡舉行的會議上表示,「國際間貿易與旅遊頻繁,全球關係密不可分,因此經食物傳染的疾病疫情,已成為全球很大的威脅」。會議的主題為提高應變準備,以對抗全球健康威脅。

「就地理擴散來論,通常牽涉到好幾個國家,這類疾病有成為大規模的潛在性。」

陳馮富珍表示,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挑戰是,如何「減少食物傳播疾病的健康和經濟後果」。

她舉今年的大腸桿菌新殺手病株疫情為例,該病株導致歐洲各地近4000人感染,51人喪命,也造成菜農慘重損失。(譯者:中央社張雅亭)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為什麼隔夜菜不要吃呢?.

Yahoo知識 隔夜菜還是少吃為妙菜,最好當天煮當天吃完

習慣吃剩菜、隔夜菜,是老年人的營養誤區之二。據科學測定,有些隔夜菜特別是隔夜的綠葉蔬菜,非但營養價值不高,還會產生致病的亞硝酸鹽。

先從為何會食物中毒講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分有三種,第一類是細菌型(食物不潔,腸炎弧菌、金黃葡萄球菌含量過高引起等),第二類是天然型(吃下有毒生物,毒河豚、毒菇等),第三類化學型(食品本身含有重金屬或農藥),第四類類過敏型(吃到不新鮮或是腐敗的魚肉)。謠言中的中毒狀況,應該是屬於第三類型,因為青菜本身含有硝酸鹽,而謠言最後提到,把食物中毒分成兩大類(生物類和化學類)的內容相對照比較,謠言中的情形是有發生的可能,只是謠言中的食物中毒分類比較粗略。(參見:認識食物中毒、食品中毒)
  
再來討論是否隔夜的菜加熱會有礙健康?

根據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的答案是yes!可是原因跟謠言有些出入。其實大自然界本身就有硝酸鹽跟亞硝酸鹽的存在,青菜中也有很低微的含量,正常大部分的情況食用後都會經過代謝排掉,不過也不排除會在生物代謝時與二級胺做結合,產生亞硝胺(致癌物),可是要形成這樣的狀況,不是說有含硝酸鹽就會,還要與料理的方式和處存的條件相配合,而隔夜菜跟不新鮮的菜硝酸鹽的含量確實比新鮮的高出許多,所以建議大家還是少吃為妙,不過我們一般吃到的硝酸鹽都是身體可以自然代謝掉,所以不用太緊張。(參見:kingnet:剩青菜加熱吃是否有害身體?)

至於謠言說因為使用過多化肥,而導致蔬菜中硝酸鹽的含量增加,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前一段就有提到,蔬菜本身就含有低微的硝酸鹽,葉菜類通常施澆農藥,以防止蟲害,而根菜類是使用化肥,化肥的主要成分是氮,在某些狀況會使得硝酸鹽成分含量升高,例如施肥不當(過多氮肥)、排水不良(硝酸鹽殘留過高無法排出)、颱風天趕收(雨天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殘留)、日照不足(沒有充分的光合作用可以散發硝酸鹽),所以總而言之,化肥的使用,的確跟硝酸鹽含量多寡有部分的關聯。(參見:氮肥過量蔬菜 少吃為宜 、吃葉菜 應避免硝酸鹽殘留、什麼樣的食物才安全?)

最後來補充點有關食物中毒的症狀,跟處理食物中毒的方法。食物中毒導致身體當機,通常會發生在消化系統或使神經系統,出現頭暈、頭痛、嘔吐、腹瀉、發燒等狀況,跟謠言中說的相同,至於處理方式,當然請盡速送醫治療,最好能保留吃過的剩餘食物,或是嘔吐物跟排泄物,方便做檢驗。
  
綜合來講,還是少吃剩菜跟不新鮮的食物,食物保存有一定的期限,就算放在冰箱或是儲存得當,也許我們吃不出怪味,也不覺有異,可是可能食物已經變質,只是我們的渾然不知而已。

2011年10月12日 星期三

長期肩頸痠 當心肌筋膜疼痛症

中央通信社 更新日期:2011/10/12 18:59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12日電)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若常感到肩頸痠痛,有可能是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嘉義地區一名上班族,因長期肩頸痠痛,跑去推拿、做SPA,卻愈做愈痛,經專業醫師治療才緩解。

署立嘉義醫院復健科醫師楊景堯今天表示,這名女性上班族,在前往國術館推拿、做SPA都無效之後,才到復健科就診,經醫師透過X光、肌電圖、神經傳導等檢查之後,確定罹患「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楊景堯指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患者的年齡層,從20歲到80歲都有可能,人體肌肉若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下,會妨礙血液暢流,引起許多疼痛物質的堆積,導致持續性的肌痛點及牽引痛。

他說,如果患者長期姿勢不良、骨骼發育不平衡,用力不平均等,都可能加重或引起肌筋膜疼痛症。

楊景堯表示,這名女性上班族,由於辦公桌椅高度不合適,因此長期姿勢不良,才造成肩頸痠痛,經施以局部電療、超音波治療,同時教她做「牽引運動」,並建議她調整辦公桌椅之後,痠痛才漸漸消除。

楊景堯今天也在醫院大廳教導民眾「牽引運動」。他說,專業復健科醫師有許多治療方法,除了藥物治療、冰熱敷、電療、超音波治療之外,也會針對病患的姿勢進行矯正,患者若能配合伸展運動,通常會有不錯的效果。1001012

維他命要你命?研究:死亡率增

AFP 更新日期:2011/10/11 08:35 張詠晴

(法新社華盛頓10日電) 1項今天於美國發表的研究指出,攝取維他命補給品對大部分人而言,是不必要的,有些可能甚至與老年女性死亡風險較高有關。

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期刊研究指出,在眾多補給品中,鐵質補給品特別令人憂心,而鈣補充品似乎與降低死亡風險有關。

約半數美國民眾攝取某種維他命丸,這項研究目標調查高達200億美元的補充品產業,對營養狀況已十分良好的人口,有無任何延長壽命的作用。

研究人員理論獲得證實,補給品無益於阻擋死亡。但補給品與整體死亡風險較高間的關聯,則較不明顯。

東芬蘭大學(University of Eastern Finland)和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研究作者寫道:「根據現有的證據,我們發現(服用)一般或廣泛使用膳食補給品的正當理由微乎其微。」

研究作者指出:「我們發現許多常用的多種維他命、維他命B6和葉酸,以及礦物質鐵、鎂、鋅和銅等膳食維他命和礦物質補充品,與整體死亡風險較高有關。」

美國和芬蘭研究人員探究愛阿華州婦女健康研究(Iowa Women's Health Study)資料,包括3萬8772名平均年齡62歲女性填寫的問卷。(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糖尿病患失明兇手 原來…視網膜病變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10/11 00:0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糖尿病患者出現失明的情形,常讓患找不到原因。署立豐原醫院護理科護理師包維真表示,在門診新陳代謝科或糖尿病衛教室中,常聽見醫護人員請求糖尿病病友去做眼睛檢查,有的人做得很確實,也有人做得很馬虎,事實上,基本的眼睛檢查是為了預防或早期治療視網膜病變,以免造成失明後就來不及了。

護理師包維真指出,視網膜病變其實是糖尿病的慢性合併症之一,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當糖尿病沒有妥善控制時,很容易造成視網膜微血管代謝異常,進而阻塞、出血,並引起玻璃體出血,之後就會產生視力變差或出現黑影的症狀。

護理師包維真指出,病情嚴重者更會引起視網膜水腫、缺氧、神經細胞壞死等症狀,這時候視力受損更加嚴重,已經無法使已壞死的視網膜神經復原,不管是中醫或西醫,不管是什麼藥方或偏方都沒有用處。因此,定期的眼科追蹤檢查及將糖尿病控制好,這兩件事其實是非常重要。

門診中,糖尿病患者已有四位有嚴重的視網膜病變現象,其中一位是已經完全失明,患者主訴都是突然眼前一片黑影,之後到醫院眼科進行檢查,才發現是罹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玻璃體出血。這也是糖尿病患者經常忽視的地方,一般都只會把血糖控制好而忘了身體的其他症狀,當感覺視力模糊時才就診,這時候眼睛損傷,為時已晚。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氧化使細胞老化快 人易老病叢生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10/07 00:3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抗氧化對於養生很重要。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氧化是指氧被吸入物質內,使此物質失去原來的特性而分解。氧化愈快,細胞老化愈快,人易老。氧化愈多,細胞損傷愈多,誘發百病叢生。應加強抗氧化功能,促進身體的防禦能力。

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抗氧化基酉每(SOD)可以幫助達到中和活性氧功能,當腦細胞愈年輕,愈能製造SOD;腦部停止發育後,製造SOD的能力也減退。抗氧化防護體系,可從多補充營養成分如錳、銅鋅、維生素C,以及β葫蘿蔔素改善。抗氧化系統可保護免疫系統及細胞不被氧化、損傷、癌化;同時增加免疫系統,保護細胞不被致癌物、病毒、細菌等侵入並消滅入侵者。

陳醫師表示,此外,體外進入體內的毒氣自由基,會比體內產生更多,也是百病之源,造成無法長壽。像是吸煙,農藥、化學品,含硝酸鹽的醃製品,環境輻射線等,都是可能的影響來源。

陳逸光表示,老化是由於錯誤的細胞修復所累積的結果;60歲過後邁入老年階段,身體機能逐漸減退。當體內氧代謝異常,或壓力過大,都容易加速老化症候。

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活性氧是指體內氧代謝,或與自然界產生的一種活性氧,當體內氧代謝機能差,製造老化物質,也可能傷害遺傳基因,也常是疾病和老化最大原因。

此外,壓力也會產生自由基,易傷害細胞本身,易讓細胞氧化、老化。在中醫認為,屬於情志、鬱症範疇,也易影響形成「肝鬱」症候。「百病從心起」,身體也可能出現失眠、耳鳴、心悸、盜汗,高血壓糖尿病,及免疫力降低。

醫師表示,當壓力過大時,會有造成腎上腺素分泌,影響血管收縮,造成組織血液不足或血壓增高;過程中也會產生過氧脂質,及傷害DNA,也是有害於身體,加速老化,或發生成人病的機會增加。

陳逸光表示,抗氧化中藥如靈芝、黃耆、人參、紅景天、肉從蓉等,對於抗氧化養生有幫助,可增強免疫力。免疫與抗氧化系統的退化,通常在30歲以後,免疫系統機能差,免疫力下降,自由基過多,都是開啟百病的來源。自由基的產生,包括如煎、烤、炸烹調飲食,油煙含脂質過氧化物會傷害肺部,也易誘發癌症。還有,糖尿病患,血中過氧化物會使血濁,若破壞血管,還可能需要洗腎。

陳醫師表示,靈芝可益五臟之氣,有抗氧化作用,調節免疫系統,促進不老、延壽作用。其他中藥包括如:黃耆、人參、絞股藍、紅景天、刺五加、肉從蓉、參三七、五味子也都有助抗氧化。此外,食材大蒜,對於抗癌作用、抗衰老也有助益,可改善免疫功能,抗動脈硬化,降血糖、降血壓改善。

減肥大忌 當心夜光和瘦麻吉

中央通信社 更新日期:2011/10/09 13:03

(中央社台北9日電)各式飲食法和減肥計畫不斷灌輸民眾,減重關鍵在於該吃什麼、或避吃什麼,但英國媒體報導,近期有研究顯示,小小改變生活習慣,就能在不剝奪享受美食的情況下,甩肉享瘦。

「每日郵報」(Daily Mail)線上版報導,研究顯示,用較小的盤子吃飯或在飯前喝水等習慣都可能大大影響腰圍尺寸。

就連跟誰一起用餐都有影響。與男性同伴共餐,讓女性食量變小,而與食量大的瘦子用餐,會讓人有自己也可以多吃一些的錯覺。

報導引述加拿大馬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研究報告指出,相較外食族,那些在家自己料理飲食的人,會選擇較健康的食物。

多位專家認為,這類潛意識行為的改變,較需要人們鍛煉意志力的減肥方法更有效。以下為每日郵報整理,無須依賴節食的10個減肥技巧:

1、使用小盤子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研究發現,定量食物用大盤子裝,用餐者會覺得份量未達平均量,因此吃進更多食物;若改用小盤子裝,食物看起來較澎湃,因此用餐者進食量減少。

2、用大叉子吃飯
關於叉子大小和進食量關係的研究顯示,以小叉子吃飯的用餐者較用大叉子吃飯的人吃更多。研究人員認為,用小叉子吃飯的人感覺他們在滿足口腹之慾的進展緩慢,反而吃更多。

3、找男性一起用餐
這招對女生才管用。心理學家楊恩(MeredithYoung)表示,如果有男性在周圍,女性朋友吃得比較少。楊恩告訴「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也許這是因為小鳥胃象徵吸引力。」

4、看清營養標示
西雅圖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Cancer Research Center)研究人員表示,讀食物包裝營養標示的人,相較不理會標示的消費者,少攝取約5%的脂肪。

5、飯前喝水
針對48名年屆55至75歲、為期12周的低卡路里飲食研究顯示,每餐飯前飲用兩杯水的人,較飯前無喝水的人平均多減重4.5磅。

6、避免夜間光線
這包含深夜看電視和使用電腦。針對亮光和昏暗光線對老鼠增重實驗發現,夜間受亮光照耀的老鼠,相較黑暗中的老鼠增加50%的體重。

7、把不健康的糖果藏起來
將健康的零嘴放在觸目可及的地方。「瞎吃」(Mindless Eating,暫譯)作者汪辛克(Brian Wansink)發表的研究顯示,當糖果盤由辦公桌上移到辦公室另一側後,上班族吃較少巧克力。

8、朋友環繞時提高警覺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at Buffalo)研究發現,孩童跟朋友相處時,比跟陌生人相處吃得多。研究人員表示,這在成年人身上也成立,原因可能在於朋友扮演所謂的授權者,並鼓勵人們放縱一下。

9、小心食量大的瘦子朋友
食量大的瘦子朋友更可能壞了減肥大計。「消費者研究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發表的研究顯示,相較貪食胖子朋友,由食量大瘦子朋友陪同看電影的人,在看電影期間會吃更多零食。

10、避免觀看運動廣告
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顯示,觀看鼓勵運動廣告的受試者相較未觀看的人吃更多食物。而在用餐時間接觸到運動相關潛在詞彙的人,也會卯起來吃。(譯者:中央社張詠晴)1001009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創新視界-非球面人工水晶體 白內障、散光一次矯正

中時電子報 更新日期:2011/10/07 05:30 李盛雯/台北報導

國內65歲以上的白內障病人,高達六成五合併散光問題。瑞光眼科院長黃維仁醫師指出,散光比近視對於視覺品質的影響更大,由於視力無法聚焦,所以散光患者不論遠近都看不清楚,過去常有病人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仍然模糊不清,很多是因為散光問題所導致。

黃維仁表示,一般人即使沒有近視、遠視等問題,但只要有50到100度的散光,視力測量可能就只有0.6,散光在100至200度之間,視力測量只有0.4~0.6,度數200~300的高度散光患者,視力更差到約0.2~0.3。

白內障患者的散光問題更形複雜,除了患者原有的散光問題,許多人不知道白內障手術傷口也會造成散光後遺症,傷口愈大、術後散光度數愈高,但只要傷口控制在0.2公分以下,就能降低術後散光的影響性。

對於散光75度以上的白內障病人,因為散光度數較深,術後仍有看遠看近都不清楚的困擾,双眼明眼科院長何一滔醫師建議可以選擇「非球面散光矯正黃色人工水晶體」,除了可矯正散光外,「非球面」設計,如同為相機裝上徠卡高級鏡頭,讓視力品質更為精細。

至於術後傷口造成的散光問題,何一滔說明,目前最新的非球面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因為介面更薄,是唯一可以透過0.2公分微創切口植入眼內者,對於擔心術後散光的白內障患者是一大福音。不過,矯正散光人工水晶體並非人人可用,不規則性散光如長期睫毛倒插導致角膜受損結痂,或因外傷損及角膜,則需經醫師評估後使用。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腹壓突然增加 易致壓力性尿失禁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10/07 00:37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壓力性尿失禁發生在成人身上,中醫師張盈瀅指出,壓力性尿失禁是指患者腹壓突然增加壓力時,就有可能發生尿失禁,例如大哭、大笑、彎腰、咳嗽、打噴嚏、提重物、上樓梯等,尿液可能不自主地由尿道流出,其中老年女性發病率最高。

張醫師指出,壓力性尿失禁能夠作為一個獨立症狀,也可能是許多不同疾病中的一個症狀,為臨床常見病症,發生率高,尤其是在老年女性身上。

門診中就遇過老年女性患者,主訴尿液常常不受控制地由尿道口流出近一年,尤其是在咳嗽、打噴嚏、身體彎腰時相對較容易發生,患者通常伴有身體倦怠、畏冷、下半身無力、舌淡胖等症狀。

診斷後發現患者屬「腎陽虛證」,為腹部受壓,腎氣不固,以致膀胱失去控制力,治宜補腎溫陽,益氣固尿;經過一個療程後症狀逐漸減輕,再經兩個療程症狀即消失,且半年沒有復發。

氧化使細胞老化快 人易老病叢生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10/07 00:37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抗氧化對於養生很重要。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氧化是指氧被吸入物質內,使此物質失去原來的特性而分解。氧化愈快,細胞老化愈快,人易老。氧化愈多,細胞損傷愈多,誘發百病叢生。應加強抗氧化功能,促進身體的防禦能力。

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抗氧化基酉每(SOD)可以幫助達到中和活性氧功能,當腦細胞愈年輕,愈能製造SOD;腦部停止發育後,製造SOD的能力也減退。抗氧化防護體系,可從多補充營養成分如錳、銅鋅、維生素C,以及β葫蘿蔔素改善。抗氧化系統可保護免疫系統及細胞不被氧化、損傷、癌化;同時增加免疫系統,保護細胞不被致癌物、病毒、細菌等侵入並消滅入侵者。

陳醫師表示,此外,體外進入體內的毒氣自由基,會比體內產生更多,也是百病之源,造成無法長壽。像是吸煙,農藥、化學品,含硝酸鹽的醃製品,環境輻射線等,都是可能的影響來源。

陳逸光表示,老化是由於錯誤的細胞修復所累積的結果;60歲過後邁入老年階段,身體機能逐漸減退。當體內氧代謝異常,或壓力過大,都容易加速老化症候。

中醫師陳逸光表示,活性氧是指體內氧代謝,或與自然界產生的一種活性氧,當體內氧代謝機能差,製造老化物質,也可能傷害遺傳基因,也常是疾病和老化最大原因。

此外,壓力也會產生自由基,易傷害細胞本身,易讓細胞氧化、老化。在中醫認為,屬於情志、鬱症範疇,也易影響形成「肝鬱」症候。「百病從心起」,身體也可能出現失眠、耳鳴、心悸、盜汗,高血壓糖尿病,及免疫力降低。

醫師表示,當壓力過大時,會有造成腎上腺素分泌,影響血管收縮,造成組織血液不足或血壓增高;過程中也會產生過氧脂質,及傷害DNA,也是有害於身體,加速老化,或發生成人病的機會增加。

陳逸光表示,抗氧化中藥如靈芝、黃耆、人參、紅景天、肉從蓉等,對於抗氧化養生有幫助,可增強免疫力。免疫與抗氧化系統的退化,通常在30歲以後,免疫系統機能差,免疫力下降,自由基過多,都是開啟百病的來源。自由基的產生,包括如煎、烤、炸烹調飲食,油煙含脂質過氧化物會傷害肺部,也易誘發癌症。還有,糖尿病患,血中過氧化物會使血濁,若破壞血管,還可能需要洗腎。

陳醫師表示,靈芝可益五臟之氣,有抗氧化作用,調節免疫系統,促進不老、延壽作用。其他中藥包括如:黃耆、人參、絞股藍、紅景天、刺五加、肉從蓉、參三七、五味子也都有助抗氧化。此外,食材大蒜,對於抗癌作用、抗衰老也有助益,可改善免疫功能,抗動脈硬化,降血糖、降血壓改善。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呼吸方式不對 肩頸肌肉易疲勞痠痛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1/10/06 01: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呼吸姿勢不對,小心引起肩頸痠痛!中醫師賴佳君指出,很多上班族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筆記型電腦,久而久之,就會不由自主聳肩、臉貼向螢幕,呼吸時肺部只用到上面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很容易影響肺部空氣交換、流通,原本只是輔助呼吸的肌肉群「反客為主」,活動量大增,結果便造成肩膀痠痛、胸部肌肉僵硬,各種慢性疲勞症候群症狀也一一浮現。

賴佳君醫師解釋,正常呼吸是運用胸腔負壓原理,由橫隔膜帶動整體呼吸動作,正確姿勢應該是肩膀自然下垂,下巴微收,眼睛視線低於平面十到十五度,就是古人所謂「眼觀鼻、鼻觀心」,一分鐘呼吸頻率約十二到二十次,如果一分鐘呼吸次數超過二十次,呼吸就會顯得急促、短淺,身體吸入氧氣不夠,就可能發生缺氧,像斜角肌、胸鎖乳突肌原本是輔助呼吸動作,當呼吸方式不對,這些肌肉很容易疲勞、痠痛。

想知道自己的姿勢正不正確,可摸一摸脊椎線條,平常脊椎應該呈S狀,頸椎稍微向前,胸椎向後,摸起來應該有條弧線,一旦脊椎被拉直,就可能胸悶、呼吸不順,肋骨間肌肉也會比較僵硬、不舒服。

當肌肉、骨骼位移、受到損害,該如何治療?賴佳君醫師表示,醫師多半會運用推拿、針灸等方式讓肌肉、骨骼各歸其位,氣血就會比較通暢,肌肉疼痛、腫脹、肩頸痠痛等現象也會逐漸獲得改善。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真正解決之道還是在維持自然呼吸方式,平常姿勢也要正確,否則失眠、疲倦、胸悶等症狀還是可能一再復發,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

2011年10月6日 星期四

英學者:壓力是新世紀黑死病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1/10/05 17:55

英國管理學者古伯說,壓力是這個世紀的黑死病。

他說,由於這些年經濟一直不景氣,多數人擔心失業,所以,在職場受到的壓力比以往要大。

古伯是蘭克斯特大學管理學教授。他說,由於擔心遭到裁員,很多人拼命工作、求表現,犧牲了家庭生活。當然,老闆的管理方式、工作的調整、家裡的問題也都會給人帶來不可承受的壓力。

古伯說,壓力過大,人的行為會改變。一開始出現無法專注、少了幽默感、易怒等症狀。接下來則會有吃太多或是吃太少、猛抽煙、猛喝酒的現象。

他說,長期無法紓壓心臟、腸胃都可能匯出問題。嚴重的可能引發中風或是癌症。所以,他把壓力看成是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運動活化大腦 提升3Q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1/10/05 14:38

(中央社記者龍瑞雲台北5日電)運動等於健康,但知易行難,持續更難,使運動習慣難養成;專家認為每天走路30分鐘、3600步、心跳130可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後腦中分泌的多巴胺有助治療注意力缺失症與自閉症。

今天起連3天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2011年運動與3Q國際研討會」的特殊性是,全球首次將運動與智力商數(IQ)、情緒管理商數(EQ)、心智能商數(HQ)的概念結合,並發表活化大腦的研究成果。

台灣健康運動聯盟秘書長張東洋表示,運動可促進健康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基於「先天不足(風多、雨多、太陽大)與後天失調(升學主義、打拚賺錢養家)」的藉口成為不運動的口頭禪。

張東洋表示,閱讀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約翰.瑞提(John J. Ratey)的「運動改造大腦:EQ與IQ大進步的關鍵」後,讓他覺得推行運動不應該只是喊出口號,而是要落實做。

他將書中的理論推廣到政府單位及大專院校,並希望能減少照護餘命的時間,芬蘭平均照護餘命是14天,但台灣卻是7年多,且台灣人多數處於亞健康(即不健康)狀態,這大大的增加社會成本及健保成本。

張東洋指出,現今美國正在推行「運動是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他將運動333重新解釋「走路30分鐘、3600步、心跳130下」,不要只是成為「沙發上的馬鈴薯」,在通勤、工作、運動時都可333。

第一場主講者瑞提表示,透過研究報告結果「運動能提升智商並改善情緒」,透過多個科學性實驗對照,證實運動不僅能塑身、健美、也能改造大腦,並重新心理再建設。

瑞提指出,運動對注意力缺失和過動兒都是非常好自我控制良藥,因為目前醫生給患者所開的利他能(Ritalin)就是在增進腦中的多巴胺,而運動可分泌多巴胺,身體自己分泌的多巴胺對大腦是沒有傷害的,更有益患者復原。1001005

2011年10月4日 星期二

蔬果切碎藏在飯裡 孩子吃得更健康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1/10/03 13:25

美國研究人員說,父母可以把蔬果切碎了,藏在孩子喜歡吃的飯菜裡,騙孩子吃得健康一點。

研究人員說,孩子都懶,不喜歡花時間、花牙口咬、嚼整棵的蔬菜或是整個的水果。所以,只要有可能他們就選擇吃麵條或是甜點這類,少費工的食物。

美國研究人員把青花椰菜、花椰菜、櫛瓜或是蕃茄切成細丁,放進孩子愛吃的麵點裡,孩子照樣吃光光。

研究人員說,加了蔬果丁的飯菜不但風味依舊,健康更是加分。所以,他們建議,父母多花點時間把蔬果切碎混進飯菜裡,省得到了餐桌上為了逼孩子吃蔬果,鬧得全家不愉快。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熬夜不睡的孩子 小胖子易上身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10/03 13:20 陳昭妤

【台灣醒報記者陳昭妤綜合報導】不想讓你家小寶貝變小胖子?叫他們早點上床睡覺就對了。澳洲一項研究指出,早睡早起的孩子較不易過胖,而晚睡晚起的孩子過胖可能性高出作息正常的孩子1.5倍,且多數熬夜的孩子運動時間較少,玩電動和看電視的時間反而過長,長期惡性循環下對健康非常不利。

「晚睡晚起的孩子,其睡眠時數和早睡早起的孩子是差不多的。」研究人員馬赫表示,近來科學家們發現,現在小孩子晚睡已成趨勢,造成各種健康隱憂,體重過重便是其一,她說:「這份研究是想告訴大家,上床睡覺的時間點很重要。」

此外,該研究也指出,熬夜的孩子運動時間較少,而花在看電視或玩電動的時間卻比一般建議時間多出好幾個小時。

馬赫表示,早起的人變少,導致越來越少人在早上運動,但早上運動的效果較好,業較益於健康。她也指出,孩子們若是在傍晚持續沉迷電視或久坐,注意力會逐日下降。

此研究被發表在最新一期《Journal Sleep》雜誌中,研究對象為2200名9到16歲的少年,調查其起床和睡覺的時間。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女喝蘆薈汁「口吐白沫」 農藥中毒險死!

TVBS 更新日期:2011/10/02 12:16

居然喝蘆薈汁口吐白沫,差一點沒命!就有一名女子跟路邊小販買了杯蘆薈汁,結果昏迷不醒、呼吸衰竭,緊急送醫才撿回一命;醫師研判是農藥中毒,這種案例在過去很罕見,不排除是路邊小販自行處理不當。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建議民眾飲用前先聞一聞,看有沒有刺鼻味,也不要一次喝得太快,因為這樣更容易中毒,根本之道,還是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商品。

蘆薈被視為有益美容,但有人卻因為喝了蘆薈汁,差一點送命!一名35歲的女子,跟路邊小販買了一杯蘆薈汁,一喝完居然口吐白沫、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研判是農藥中毒,因為女子血液中的乙酶數值不到1,正常應該要有7.5以上,加上呼吸也停了,最後是施打將近40支的解毒劑,才撿回一命。

長庚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呼吸衰竭,而且整個口水,分泌物很多,(可能)昨天才噴的農藥,今天就採收,在這種情形下,就有可能造成有機磷中毒。」

醫師說,就算是農藥殘留,也應該經過稀釋,頂多就是腹瀉,但問題是,再回頭已經找不到攤位,求償無門。

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建議消費者最好選擇有廠牌的,盡量避免來路不明產品,再來就是打開後,先聞一聞有沒有刺鼻味,第三個就是淺嚐,一點一點慢慢喝。

一般蔬果或多或少免不了會有農藥殘留,平常食用前,最好用流動清水沖洗乾淨,萬一食用後,真的出現噁心、頭暈,小心就是農藥中毒,要盡速就醫。

換季皮膚易敏感 洗臉溫度有學問

Awakening 更新日期:2011/09/30 09:11 陳雨潔

【台灣醒報記者陳雨潔採訪報導】季節交替是臉上肌膚最敏感的時候,連洗臉都要特別注意方法和使用產品,像著名影壇美女林青霞的保養之道就是最注重洗臉,早晚洗臉都先用溫水,再用冷水,讓毛孔在冷熱間擴張收縮,增加皮膚的彈性。但是美容專家則提醒,水溫不可太高,洗臉次數也不可太頻繁,以免把臉越洗越乾澀。

正確洗臉是臉部保養第一步,否則塗抹再多、再昂貴的保養品也是枉然。由於夏季多數人油光滿面,洗臉次數較頻繁,進入秋冬之後,美容專家Venus表示,洗臉次數要減少,而天冷時許多人愛用溫、熱水洗臉,或是像林青霞溫水冷水交替使用,都要特別注意水溫問題。

根據研究,洗臉時最洽當的水溫是32℃,因為臉部肌膚表面溫度是32℃~34℃,而可使肌膚皮脂腺融出油脂的溫度約30℃。所以水溫過高,不僅會洗去髒污,也會把連肌膚的油脂和水分都洗掉,導致肌膚緊繃、乾糙。

相反的,水溫太低,油脂、髒污無法洗淨,容易殘留肌膚導致粉刺和肌膚乾癢,所以建議使用和肌膚表面相近的32℃的水溫,是洗臉最適合的溫度。

另外,洗臉用品的選擇也很重要,以清水洗臉僅能帶走部分油脂與髒汙,無法有效清潔化妝品、油汙與防曬濾劑,Venus建議慎選溫和不含酒精、色素、防腐劑與皂鹼等成分,並接近皮膚生理酸鹼值(pH4.5-6.5)的產品,能具備卸妝功能更佳。

Venus表示,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洗臉用品均強調不含皂或酒精等,例如網路上相當熱賣,由生技公司推出的藍銅胜肽氨基酸潔顏慕絲,強調透過綿密細緻的慕絲泡沫,深入毛孔,將臉上的彩妝和汙垢徹底清除,卸妝與保養一次完成。並且會在潔淨後的肌膚表層建立鎖水因子,讓肌膚留住水分,舒緩不適,洗完較不會有緊繃感。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陽光刺眼影響行車視線 醫師建議墨鏡遮陽

中廣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1/09/30 09:25

傳出有駕駛因為陽光直射造成視線模糊,釀成死亡車禍的不幸意外。眼科醫師指出,陽光照射眼睛,人的瞳孔會因為瞬間收縮、影響視線。因此建議民眾行車時可以戴上墨鏡;此外,有些人行駛長隧道,在出隧道口時也會出現眼睛瞳孔適應不良,視線暫時模糊的情況,醫師建議,可以在出隧道前稍微放慢行車速度,讓眼睛有較長的時間去適應光線的改變。(賴沁沁報導)

有縣市傳出一條路同一天清晨和傍晚發生兩起死亡車禍,疑似是道路筆直沒有遮陽物,陽光太強造成視線不佳而肇禍,眼科醫師熊夢平指出,要預防陽光刺眼影響行車視線,最好能戴上太陽眼鏡。

另外,民眾在開車走長隧道後,出隧道也容易發生視線暫時模糊的情況,這是因為眼睛在隧道內比較暗瞳孔會放大,但一出隧道變亮,瞳孔如果瞬間放大,轉換時間太快也可能會產生暫時性的視力模糊,熊夢平醫師建議可以在出隧道前稍稍放慢速度,讓眼睛多一些適應時間。

民眾白天開車時,除了備妥太陽眼鏡遮陽外,也要多留意避免陽光照射影響行車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