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研究:抗生素治兒童耳疾 須注意副作用

醒報 更新日期:2010/11/17 18:46 cwf010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兒童出現耳朵痛時,大多會自己復原,如果以抗生素治療,可能容易導致腹瀉等副作用產生,醫生也建議,過量使用抗生素,反而會造成細菌形成抗藥性。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葛芬醫學院助理教授庫克,在分析過135項研究報告後指出,在美國,約有8成的兒童發生耳朵感染後,不必使用抗生素就可自行復原,他表示,「一般而言,每100個兒童在接受抗生素治療急性耳朵發炎後,92人會有效,但同時可能造成腹瀉或皮膚紅腫等副作用,比例也不相上下。」

根據本次分析後得知,約3成的兒童在使用抗生素後,會出現皮膚癢的現象,腹瀉的比例則約成6成。根據統計,美國一年使用在治療兒童耳朵感染的醫療費用約28億美金(約台幣852億元),耳疾也是美國醫師最常開抗生素疾病第一名。

另外,美國東維吉尼亞醫學院教授司翠尼斯克則提醒,「抗生素使用過量就會造成抗藥性,」因此,目前美國小兒科學會已考慮針對2歲到12歲兒童治療耳朵感染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進行檢討。

同時,協助美國疾病管制中心推廣兒童耳朵新知教育業務的醫師希克絲也表示,「抗生素會讓細菌增加防衛力,最終導致抗生素治療效果降低,」醫師建議,除非必要,否則應減少使用抗生素。

流感防疫 老人幼兒抗體不足

中央社 更新日期:2010/11/17 14:06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7日電)林口長庚醫院發表研究指出,去年有接種新流感疫苗者,體內有抗體的比率是未接種者的2.8倍,因老人和幼兒抗體比率低,建議今年流感防疫重點放在幼兒與老年人。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志福說,從去年中到今年的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29.9%的民眾因接種或自然感染後,具備保護抗體;不過就群體免疫的效益而言,至少有4到5成的人都有抗體,才能預防再次大流行。

長庚醫院是今年8到10月在台北縣市、台南縣市等地,隨機挑選幼兒至老人各年齡層1558人抽血,再與2007年同區域年齡性別民眾的血清檢體做比較,了解新流感疫情前後的抗體陽性比率。

結果發現,18歲以下新流感抗體的比率是38.9%,4歲以下幼兒是23%到25%,12到18歲青少年比率最高,達近6成;18歲以上成年人平均26.7%有抗體,65歲以上老人最低,抗體陽性比率只有14.1%。

陳志福說,年齡和接種新流感疫苗與否,是決定抗體是否存在的2個獨立因素,打過疫苗的人,體內有抗體的比率,是沒打過疫苗者的2.8倍。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說,去年新流感疫苗接種順序是先幼兒後老人,中小學生在學校集體接種,所以老人的抗體陽性率最低,青少年最高;但是,萬一染上新流感,老人的住院率最高。

今年的流感疫苗納入新流感,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林頂說,現已步入流感流行季節,急診患者有10%是類流感症,老人已跟上疫苗接種進度,但6個月到3歲的幼兒只有22%接種疫苗,只有去年同期一半。

有「台灣疫苗之父」之稱的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李慶雲指出,去年接種不良事件引發疫苗緩打潮,使得嬰幼兒的疫苗接種率最低;其實,打完疫苗馬上猝死的事件,他這輩子都沒見過,請民眾不要過度害怕而拒打疫苗。991117

90%的病自己會好

作者:【岡本裕】日本腦外科醫生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
這些佔門診百分之九十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你能想像嗎?
岡本裕是日本腦外科醫生,同時專長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與研究。
他最出名的就是「盡可能不開藥」,但他治療與給過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卻很低,這是怎麼辦到的?
本書在日本九個月就暢銷三十萬冊,是作者岡本裕醫師二十多年診療觀察的經驗結晶。
他指出:當個「聰明」患者,比當個醫生眼中的「好」患者,你得到痊癒的機率更高。

關於看病吃藥,他指出:
◎ 「好患者」就是會定期回診的病人,因為會替醫院帶來穩定收入。
◎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吃不好,就要檢討原因。
◎ 血壓高未必需要吃藥,壓力大、作息亂才是腦溢血主因。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
◎ 膽固醇愈低愈好?其實膽固醇在220~ 280m g/dl的人,最長壽。
◎ 新陳代謝症候群,根本不必看醫生。
◎ 連醫生都未必知道,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 制酸劑並不能治療胃潰瘍,原因何在?
◎ 常吃頭痛藥會刺激交感神經,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 腰痛別穿緊身搭,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更不開朗。
◎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岡本醫生提出幾點養生的好習慣。他說,想要不生病,最好能:
◎ 別讓養生成為壓力,再養生的食物,吃起來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 量量體重,就能看出營養是否失衡。
◎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 按壓百會穴,刺激分泌內嗎啡,提高自癒力。
◎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 把看電視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時或六千步,半年體重九十變六十。
◎ 睡覺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顧客或朋友的對等身分。
◎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這14種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有多達2400名癌症與慢性病患在使用,就算不全部執行,只做到六、七成結果一樣很顯著。
他的臨床數據顯示:病患在淋巴球數的增加、生活品質的提高,以及存活率的提升,都得到顯著的改善。

中醫師:橘子連絲吃防動脈硬化

更新日期:2010/11/16 18:19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16日電)台北縣立醫院中醫科主任傅宗楷今天表示,時序入冬,早晚溫差大,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冬天更應重視食補,尤其是吃橘子時最好連果肉上絲狀的「橘絡」一起吃,預防動脈硬化。

傅宗楷指出,秋冬溫差大、戶外運動減少及冬令進補習俗等影響,常造成民眾腦中風、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

他說,心血管疾病多因血管硬化累積而成,應及早預防,川七、丹參、琥珀、粉光參等量磨粉每日服用,可預防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發生。有冠心病史患者可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或「炙甘草湯」、「生脈飲」保養心臟。

他說,高血脂者可選用山楂、何首烏、決明子、澤瀉、荷葉、虎杖、「鉤藤散」、「丹七散」。深海魚油、綠茶素、銀杏、納豆、紅麴及輔 (酉每)Q10,都有利心血管保養。

他強調,食補上應重少鹽、少油、少熱量,在蔬果選擇上木耳熬煮及多吃洋蔥、大蒜都有助降低血脂,大蒜泡高梁酒,每天喝少許能降血壓,菠菜、玉米等蔬菜也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現在是橘子盛產期,一般人常會把果肉上的絲狀物剝除,但最好是連絲一起吃,絲狀物叫「橘絡」,有助血管軟化,能有效預防動脈硬化。9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