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新式CPR只要胸外按壓

 更新日期:2010/11/10 04:11

圖.文/張朝煜
2010年美國心臟協會編撰的最新急救準則中,修訂了新的民眾版心肺復甦術(CPR)急救流程。新版「成人CPR」較往昔的技巧更簡易。
在安全環境中,民眾操作CPR的流程口訣,筆者將之簡化成「3C」:Check→Call→CPR、也可以簡稱為「叫叫壓」。
第一個「叫」是對被救者「拍肩叫喚」(如圖1)。若被救者沒有意識反應,立即進行第二個「叫」,是「叫人支援,打電話119」(如圖2)。依照「緊急救護指導員」指導,立即進行第三個「壓」,是對被救者「胸外按壓」。直到救護員到達或病患有反應。
眾所皆知,當心跳停止時,應立即進行CPR,強調的是「沒有正常呼吸」就需被當作是心跳停止般,立即進行CPR。所謂「沒有正常呼吸」,包括「沒有呼吸」與「瀕死狀喟嘆式呼吸(agonal gasps,類似魚離水時,鰓嘴一開一閉狀)」。
研究發現,民眾在面對「喟嘆式呼吸」的病患時,會認為仍有呼吸而未進行CPR,其實這種呼吸型態就是心跳停止的初期表現。因此建議:「緊急救護網指導員」在接獲求救電話時,或在急救教學時,需教導民眾辨識該狀況,並對病患立即進行CPR。
◎新式CPR民眾僅需要「胸外按壓」的技術,步驟是「先定位→再就位→開始壓」。
●先定位:將被救者置於平坦堅實的平面(如地面),施救者跪在病患胸部的一側。按壓定位於病患的胸骨下半部,相對位置是兩乳頭連線的中點。(如圖3)
●再就位:施救者將單手掌根置放於該中點,另一隻掌根置於貼胸骨掌根的上方並緊靠之。雙手十指交叉,指尖微微翹起。腕部彎曲約成直角,肘關節打直。施救者上半身在被救者的正上方位置。(如圖4)
●開始壓:施救者上半身上下移動,施救者的重量經由手臂傳導到被救者的胸部而呈現下壓與回彈的情況。按壓與回彈的時間應該相同,呈現節律性移動。
「用力壓,快速壓(push hard ,push fast)」是強調的重點,按壓深度必須超過5公分,速率快於每分鐘100次。每次胸外按壓完成後,必須讓病患胸部完全回彈後,再進行下一次的按壓。
CPR是救人的重要技巧,希望此種簡易的新式CPR方式能夠吸引更多民眾參與訓練。在緊急的時刻,及時利用此項技術而救人一命。
(作者為高雄榮民總醫院急診部醫師)

記憶變差 恐強迫症作祟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10/11/09 16:3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記憶力變差,可能身心出了問題。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曾冠喬表示,在記憶力門診中曾遇到患者抱怨記憶變差,做過各種評估發現認知能力、身體狀況都很好,進一步追蹤發現,原來是強迫症導致患者重複思考同一件事,忽視日常生活其他事情,因此較容易忘東忘西。

曾冠喬醫師解釋,失智症、精神疾病都會導致記憶力退化,像阿茲海默症、血管性疾病如腦出血、中風造成大腦損傷,或酗酒、缺乏維生素B12、大腦受到創傷等都會讓記憶力受損。精神科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解離症、慢性精神分裂症等也會造成記憶力變差。

50、60歲以上記憶力突然退化,可能要懷疑罹患失智症,若是年輕人,或許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引起,中、壯年民眾出現記憶力問題則可能是憂鬱症、焦慮症造成。

曾冠喬醫師提醒,一旦發現記憶力在幾天內或一個月內突然急速變差,很可能是大腦出現病變或有潛在精神疾病,一定要盡速就醫診斷、治療。除了急性症狀外,若記憶力變差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如買東西、記帳等,也要尋求專業治療,生活才能恢復常軌。

酗酒、長期缺乏維生素B12也都會傷害大腦功能,若想保護腦力,飲食一定要均衡,規律運動也有助預防失智。醫師指出,長期慢性壓力會導致記憶力退化,因此面臨壓力時要找尋舒壓之道。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患者更要控制病情,以免大腦、血管受損影響記憶力。

遠離近視 散瞳劑外的其他選擇

更新日期:2010/11/09 13:19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台灣學齡兒童近視率約5成,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12歲兒童的高度近視比率,有逐年增加趨勢,顯見近視與高度近視都必需加以預防控制,才不致使台灣未來變成高度近視王國。

目前對於近視的成因,並沒有單一理論學說可以完全解釋,但各種學術研究得到的共通點是除了先天的遺傳體質外,後天環境若近距離的視力使用過多、過久,皆可使近視快速加深。眼科醫師陳逸川表示,對於高度近視與遺傳性的關連,有一項驚人的大規模的統計發現:其一若雙親其中一位為高度近視,另一位正常,則下一代有10~15%會有高度近視。其二若雙親其中一位為高度近視,另一位為600度以下近視,則下一代有50%會有高度近視。其三若雙親皆為高度近視(600度以上),則下一代幾乎100%會有高度近視。

也就是說,若當父母親有高度近視(600度以上)時,其下一代罹患高度近視比率非常高,至於用眼上若過度使用近距離視力時,則度數往往較同儕更快加深;高度近視的遺傳表現也同時會受後天環境因子所影響,這也說明了大眾普遍存在「在農業社會,高度近視少,文明社會與都市叢林中,高度近視多」的觀念,是不爭的事實。正因高度近視的遺傳特性如此複雜,因此也使得高度近視的研究增添許多複雜性及不確定性。

提到控制近視,目前常見使用散瞳劑(也可稱之為睫狀肌鬆弛劑)由來已久,其理論基礎在於散瞳劑可以將睫狀肌強迫鬆弛,避免睫狀肌過度使用造成假性近視,當然也間接避免眼軸增長形成真性近視,到底臨床上是否真的有效呢?根據台大一份長期的研究追蹤報告中得到證實,散瞳劑畢竟不是萬靈丹,因其同時會使瞳孔散大,所以也衍生出一些問題。

點散瞳劑有一些注意事項,由於會使瞳孔散大,易接觸較多之紫外線,白天陽天強烈時,建議戴具阻擋紫外線的太陽眼鏡或帽子。長時間點散瞳劑,仍有調節力弱化之可能,建議不要點太強的散瞳劑,或當度數穩定時可酌予降低濃度。散瞳時,有時因虹膜阻塞前房房水排出,易使眼壓上升(>20 mmHg),若原本眼壓已偏高(具青光眼傾向),則不建議使用。此外,少數患者對散瞳劑會產生過敏反應,應加以留意。

除了點散瞳劑外,目前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配戴角膜塑型片,自1937年第一副硬式隱形眼鏡問世以來,便開啟了硬式隱形眼鏡多采多姿的新時代,陳逸川表示,角膜塑型鏡片便是一種特殊設計之硬式隱形眼鏡,角膜塑型術原文Orthokeratology,又簡稱為Ortho-k,即有角膜矯正成正常之意。1970年角膜塑型術在美國蓬勃發展,利用reverse geometry(逆幾何)原理,可精細地設計出角膜塑型鏡片,來改變角膜弧度進而降低近視及散光的度數。

配戴角膜塑型鏡片初期僅能降低約100~300度,到了1990年代,由於高透氧性硬式隱形眼鏡材質的發明,以及更精密的電腦磨片技術的使用,始得第三代雙重逆幾何鏡片得以同時擁有基弧(Basal curve)、反轉弧(Reverse curve)、平行弧(Alignment curve)及邊弧(Peripheral curve)等四個弧度於一身,可以更快速地降低更多度數。

角膜塑型鏡片與點散瞳劑的原理不同,而是一種特殊設計的硬式隱形眼鏡,內有同心圓之環形設計,利用睡眠中戴在角膜上,可將角膜壓平,避免其往高度近視方面作變形,除了控制度數外更可在白天不用戴任何眼鏡,也保有一整天好視力,不會有因點散瞳劑造成看近吃力、畏光模糊的缺點。

角膜塑型術治療尤須注意的是鏡片的清潔問題,就如同其他種類之隱形眼鏡一般,最怕角膜感染,故必須每天清潔鏡片,特別的是因為角膜塑型鏡片內面有4弧甚或5弧的設計,因此清洗時必須以手指指腹作同心圓方式搓洗,必要時甚至可以利用棉棒,將溝漕內異物清除乾淨。若有眼睛不適產生時,最好先停戴,儘快回原驗配醫師做檢查,且最好同時帶著角膜塑型鏡片供醫師檢查,是否因鏡片破損或清潔不當而造成。

塑型與點散瞳劑,何者較優?其實二種治療方式都是臨床上證實有效的方法,並沒有非那個不可,只是有些個案可能因點散瞳劑畏光無法適應,或眼壓較高,有青光眼傾向,又或者即使點高濃度之長效散瞳劑,度數依舊往上升,此時角膜塑型就是較好的選擇。近視控制的重點不僅是在戴不戴眼鏡的問題而已,而是近視越深或越接近高度近視(600度以上)時,則眼球的視網膜則比一般人更易退化,或產生黃斑部病變,甚至因視網膜破洞造成視網膜剝離,所造成社會成本加重的問題,國人不可不慎。

天冷愛睏 午睡睡不好有解!?

消費新知 更新日期:2010/11/09 09:35


氣溫逐漸下降,對許多人來說,每天早上要離開心愛的暖被,是件痛苦的行為。一個早上把該做的事情都處理妥後,就可以開始享受午睡時間,但外面不比家裡,不但沒有舒適的大床,也沒有溫軟的枕頭,大多數人會選擇用桌子的一塊空間,以手就枕並捲曲身子的睡起午覺。往往一覺起來會出現視線模糊,及手臂痠麻的現象,更有人會有肩頸痠麻及腰部疼痛的症狀,引發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出自於午睡姿勢的不良。

復健科醫師表示,適當的午睡可以恢復精神與增進效率,但吃完午飯之後別馬上睡,時間約半小時即可。如果所在環境不方便躺著睡,可以選購協助矯正午睡姿勢的枕頭,將這種「午睡矯正枕」(http://naturesleep.cashin.com.tw)調整至適宜的高度與傾斜度後,可保持人體的頸、肩、脊椎維持在正確的角度與姿勢,避免趴桌睡後,所造成的不適感,以及眼球與手臂互相壓迫所造成的痠麻疼痛感。

趴桌睡覺會使眼球受到壓迫,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睡醒後視力會出現短暫的模糊。如果長時間壓迫,會讓眼壓升高,導致眼球脹大、眼軸增長,進而形成深度近視,更會增加青光眼的機率。另一方面,趴桌睡覺壓迫著手臂和臉部,脊椎同時也呈現不正常的彎曲,這些都會影響到血液循環與神經傳導,而產生發麻與酸痛感,嚴重的話,恐會引起神經麻痹甚至中風。午睡雖然看似一件平常小事,但如沒好好注意,也會有造成嚴重健康問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