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生命不要求我們成為最好的,只要求我們作最大的努力!

媳婦說:「煮淡一點妳就嫌沒有味道,現在煮鹹一點妳卻說嚥不下,妳究竟要怎麼樣?」母親一見兒子回來,二話不說便把飯菜往嘴裡送。她怒瞪她老公一眼。他試了一口,馬上吐出來。




  兒子說:「我不是說過了嗎,媽有病不能吃太鹹!」「那好!媽是你的,以後由你來煮!」媳婦怒氣沖沖地回房。兒子無奈地輕歎一聲,然後對母親說:「媽,別吃了,我去煮個面給你。」



  母親說:「你是不是有話想跟媽說,是就說好了,別憋在心裡!」



  兒子說:「媽,公司下個月升我職,我會很忙,至於老婆,她說很想出來工作,所以....」母親馬上意識到兒子的意思:「兒子阿,不要送媽去老人院。」聲音似乎在哀求。兒子沉默片刻,他是在尋找更好的理由。「媽,其實老人院並沒有甚麼不好,你知道老婆一但工作,一定沒有時間好好服侍你。老人院有吃有住有人服侍照顧, 不是比在家裡好得多嗎?」





  洗完澡,草草吃了一碗泡麵,兒子便到書房去。他茫然地佇立於窗前,有些猶豫不決。母親年輕便守寡,含辛茹苦將他撫養成人,供他出國讀書。但她從不用年輕時的犧牲當作要脅他孝順的籌碼,反而是妻子以婚姻要脅他!真的要讓母親住老人院嗎?他問自己,他有些不忍。





  「可以陪你下半世的人是你老婆,難道是你媽嗎?」阿財叔的兒子總是這樣提醒他。





  「你媽都這麼老了,好命的話可以活多幾年,為何不趁這幾年好好孝順她呢?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啊!」親戚總是這樣勸他。





  兒子不敢再想下去,深怕自己真的會改變初衷。傍晚太陽收斂起灼熱的金光,躲在山後憩息。一間建在郊外山上的一座貴族老人院。





  是的,錢用得越多,兒子才心安理得。當兒子領著母親步入大廳時,嶄新的電視機,42寸的螢幕正播放著一部喜劇,但觀眾一點笑聲也沒有。 幾個衣著一樣,髮型一樣的老嫗歪歪斜斜地坐在發沙上,神情呆滯而落寞。有個老人在自言自語,有個正緩緩彎下腰,想去撿掉在地上的一塊餅乾吃。





  兒子知道母親喜歡光亮,所以為她選了一間陽光充足的房間。從窗口望出去,樹蔭下,一片芳草如茵。幾名護士推著坐在輪椅的老者在夕陽下散步,四周悄然寂靜得令人心酸。縱是夕陽無限好,畢竟已到了黃昏,他心中低低歎息。





 「媽,我....我要走了!」母親只能點頭。他走時,母親頻頻揮手,她張著沒有牙的嘴,蒼白乾燥的咀唇在囁嚅著,一副欲語還休的樣子。兒子這才注意到母親銀灰色的頭髮,深陷的眼窩以及打著細褶的皺臉。母親,真的老了!





  他霍然記起一則兒時舊事。那年他才6歲,母親有事回鄉,不便攜他同行,於是把他寄住在阿財叔家幾天。母親臨走時,他驚恐地抱著母親的腿不肯放,傷心大聲號哭道:「媽媽不要丟下我!媽媽不要走!」 最後母親沒有丟下他。他連忙離開房間,順手把門關上,不敢回頭,深恐那記憶像鬼魅似地追纏而來。





  他回到家,妻子與岳母正瘋狂的把母親房裡的一切扔個不亦樂乎。獎盃──那是他小學作文比賽《我的母親》第一名的勝利品!華英字典──那是母親整個月省吃省用所買給他的第一份生日禮物!還有母親臨睡前要擦的風濕油,沒有他為她擦,帶去老人院又有甚麼意義呢?





  「夠了,別再扔了!」兒子怒吼道。





「這麼多垃圾,不把它扔掉,怎麼放得下我的東西。」 岳母沒好氣地說。

  



「就是嘛!你趕快把你媽那張爛床給抬出去,我明天要為我媽添張新的!」





   一堆童年的照片展現在兒子眼前,那是母親帶他到動物園和遊樂園拍的照片。





  「它們是我媽的財產,一樣也不能丟!」





  「你這算甚態度?對我媽這麼大聲,我要你向我媽道歉!」





  「我娶妳就要愛妳母親,為甚麼?嫁給我就不能愛我的母親?」





  雨後的黑夜分外冷寂,街道蕭瑟,行人車輛格外稀少。一輛寶馬在路上飛馳,頻頻闖紅燈,陷黃格,呼一聲又飛馳而過。那輛轎車一路奔往山崗上的那間老人院,停車直奔上樓,推開母親臥房的門。他幽靈似地站著,母親正撫摸著風濕痛的雙腿低泣。 她見到兒子手中正拿著那瓶風濕油,顯然感到安慰的說:「媽忘了帶,幸好你拿來!」他走到母親身邊,跪了下來。 「很晚了,媽自己擦可以了,你明天還要上班,回去吧!」





  他囁嚅片刻,終於忍不住啜泣道:「媽,對不起,請原諒我!我們回家去吧!」





  ∼∼後語∼∼

  隨著自己愈長大,看著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絲變白髮,動作從迅捷變緩慢,多心疼!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照亮孩子!而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我的父母,或者只是在當我需要停泊岸時,才會想起他們..



  其實父母親要的真的不多,只是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今天好嗎?」隨意買的宵夜,煮一頓在普通不過的晚餐,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衣服、戴手套....都能讓他們高興溫馨很久。有時,我常在想:我希望我的子女以後如何對我。那現在,我有沒有如此對待我的父母?我相信,人是環環相扣的;現在,你如何對待你的父母;以後,你的子女就如何待你。



  朋友,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新賣家的福音 淘寶虎年首投4億元送"旺鋪"

推出首周就有13萬中小賣家申請成功

170萬中小賣家喜收新年"紅包"



  新年伊始,淘寶新賣家貝勒發現自己訂購的淘寶旺鋪服務已經免費了,她說這是收到的再好不過的新年"紅包"了。



  這份新年"紅包"就是來自於淘寶網于虎年春節前推出的一項中小賣家扶植計劃——對全網一鑽以下信譽的賣家,免費開放"旺鋪扶植版"服務,無需再交任何費用。



  根據最新統計,截止到目前,此項政策將惠及淘寶170萬家中小賣家,淘寶將為此項扶植計劃首期投入大約4億元的金額,之後將隨著計劃的深入開展繼續追加。



  淘寶網商戶平臺事業部總經理喻策表示,扶植中小賣家是淘寶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此次免費開放旺鋪服務,是為了進一步降低廣大中小賣家的創業門檻和成本,扶持中小賣家在淘寶這個大平臺上快速成長起來,通過淘寶實現創業和就業的夢想。



  170萬中小賣家受惠



  根據淘寶最新統計顯示,截止目前,全網一鑽以下的店舖數量為170萬家。淘 寶"旺鋪扶持版"在推出免費計劃前,1個季度的訂購價格為60元,一年的費用則為240元。根據目前現有一鑽以下的店舖數量計算,僅僅此項服務費用,淘寶 一年將投入約4億元的金額,之後還將隨著中小賣家扶植計劃的不斷深入開展而繼續追加投入。



  淘寶商戶平臺事業部總經理喻策告訴記者,淘寶旺鋪是訂購率極高的店舖服務。淘寶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2月2日,佔全網24%的旺鋪賣家產生了佔到全網73%的交易額。同時,參與旺鋪服務的店舖讓消費者更願意瀏覽,是淘寶全網店舖瀏覽量平均值的3.6倍。



  簡單來說,旺鋪就好比是線下店的裝修,店舖裝修的漂亮,個性突出,是店舖人氣 的極大保證。而線上店舖的裝修依靠的是美觀的頁面,合理的產品展示等等,這些都能通過加入旺鋪服務來實現。用戶在加入這一服務後,能實現更加開放的店舖裝 修方式,可自由添加模組,配合各種增強新功能,定制出完全屬於自己的個性化店舖,為買家帶來耳目一新的購物體驗。



  而其中的"旺鋪扶植版"是淘寶針對一鑽以下信譽度的賣家特設的"入門級"旺鋪 服務,為剛剛進入淘寶的小賣家提供固定的裝修模板等功能,相對於"標準版"更為簡單易操作。淘寶免費開放"旺鋪扶植版"服務,無疑將會讓更多的小賣家打消 成本方面的顧慮,通過免費使用旺鋪功能,讓店舖更快地成長。



  ID為unsys的兩星賣家的說法代表了一部分中小賣家的心聲,"小店剛開,生意冷淡,本來想上扶植版旺鋪的,怕投資收不回來。"而淘寶對鑽石以下賣家的免費開放旺鋪服務無疑消除了很多新賣家和中小賣家的疑慮。



  淘寶商戶平臺事業部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在這項政策剛剛推出的一週時間內,就有13萬家中小賣家進行了申請開通,隨著春節後交易量的上升,預計將會帶動旺鋪使用者數量的大幅度上升。更多的新賣家有機會接觸到這一服務,並將通過這一服務得到更快成長。



淘寶加大扶持中小賣家



  淘寶商戶平臺事業部總經理喻策還向記者表示,2010年淘寶除了推出免費開放"旺鋪扶植版"的計劃之外,淘寶還將進一步加大對中小賣家的扶植力度。



  據其透露,淘寶已開始對賣家,尤其是中小賣家進行入戶走訪及用戶訪談,了解賣 家的不爽體驗及用戶需求,並逐步進行改進。並且積極探索進一步降低賣家開店成本的方法,如考慮降低圖片存儲的空間成本等。同時,在賣家庫存管理、帳號許可 權管理、客戶關係管理、店舖裝修管理等方面,將陸續推出新工具和服務,進一步提升賣家做生意的效率,幫助賣家更快成長。這些措施也終將惠及消費者,有助於 改善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其實,淘寶一直重視對中小賣家的創業扶持和培訓,在剛剛發佈的主題為"淘寶,夢想開始的地方"的《淘寶網2009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了有關淘寶創業與就業方面的最新數據。



  《報告》披露,截止至2009年年底,淘寶網創造了80.88萬直接且充分就業機會,帶動物流、支付、行銷等產業鏈就業機會為230.51萬個。



  值得關注的是,這80.88萬人中57.2%以上年齡在23~32歲之間,其 中大學生通過網路創業實現就業成為潮流。處於這個年齡段的這部分人群正是剛從學校畢業、逐漸成為社會骨幹力量的中間層,網上開店或者成為其創業的開端、或 者為其累計實踐經驗,這一經驗將決定他們未來的人生。



  為此,淘寶採取了一系列對創業就業的引導舉措。



  據了解,09年上半年,淘寶社區打造了"創業先鋒"這一主題活動。先後有4000位淘寶上的創業者,在這一活動中發佈了自己的創業故事。廣泛的宣傳推廣和口碑相傳,已經讓創業先鋒作為領頭年來展示和傳播,樹立了網路創業的榜樣,為社會上更多希望創業的人點起了明燈。



  09年初還建立了旨在為網店經營者提供招聘機會、為個人提供應聘網店機會的招 聘求職平臺。僅在09年第一季度,平臺提供崗位28502個,涵蓋網店客服、模特、美工人員、店長、網路銷售、網店裝修工等職業,在平臺求職的會員達到 5411,另有4345家的賣家在平臺發佈誠招代理的資訊。



  另外,淘寶網創辦的網商培訓學府--淘寶大學,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逐步形成線上培訓、現場授課和培訓認證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現有資深賣家講師百餘名,並自主研發一系列網路零售實戰課程支援網商群體和高校相關專業,培訓網路遍佈全國30個城市,合作高校百餘所。



  淘寶網商戶平臺事業部總經理喻策表示,隨著這些新賣家的不斷涌入,如何正確引導這些賣家,與他們分享電子商務的創業經驗,是淘寶義不容辭的職責。今後,淘寶還將繼續推出更多的扶植計劃,讓更多人通過淘寶這一平臺成功創業和就業。

中國淘寶、日本雅虎合作,帶來意外商機,日本將成台灣網站賣家新市場

今周刊 2010/06/14

中國最大的淘寶網與日本第二大的網購平台雅虎所合作的商城,已經正式開張,二.五億的用戶將成為中日商家的客戶,這個全球最大的虛擬市場,不僅中日商家吃得到,台灣賣家未來也可以分享巨大的市場商機。



世界最大的網路商務市場誕生了!」日本雅虎董事長、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二日在東京的記者會上,興奮地宣布日本第二大網購網站與中國最大的淘寶網正式合 作,兩個平台聚集二.五億用戶、四.五億件商品,一舉超越eBay,成為全球最大的購物網站,而對於台灣上萬家網路賣家而言,這無疑是天外飛來的好消息!



淘寶網特別成立「淘日本」,保證所有商品都是日本生產、當地取貨,與日本消費者同步享受流行商品,目前已有數百萬件日本商品上線;同時,日本雅虎則特別開設「雅虎中國城」,讓日本消費者用日幣就能買到中國淘寶網站五千萬件以上的商品。



看起來只是中國與日本兩大網站合作的好戲,其實隱含台灣網路賣家的大商機。目前淘寶網的「台灣館」約有近三百家台灣網路商店,而未進台灣館的淘寶網台灣獨 立賣家則有數十倍的數目,這些人現在不僅可以賣給大陸十三億人,在日本雅虎平台打通後,未來將可以直接賣給日本的一.二億消費者。



曾明瑜與弟弟經營的「台北之星」專賣女性流行服裝,兩年前入駐淘寶網台灣館,雖然以中國消費者為對象,但是每個月都會接到三、四次來自日本買家的詢問,是否願意出貨到日本。



曾明瑜指出,櫻花妹常常揪團,每次下單就是十幾、二十幾件衣服,看上的就是淘寶台灣館的價格,比日本國內還要便宜。

兩兆網購帝國的成功秘密,淘寶網3大作戰中心曝光。商業周刊 第1181期

從一個被eBay譏笑為小螞蟻的10人團隊開始,7年來,淘寶靠著精密數據研究與開放策略,硬是把中國2億網民匯聚成進軍全世界的螞蟻雄兵。





一進淘寶大門,中國各地最即時的交易狀況就在眼前。





一個線上交易總額到今年底挑戰新台幣兩兆元的超級網購戰艦,即將從中國開往全世界。





六月二日,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在日本東京與軟體銀行董事長孫正義握手搭肩,宣布旗下購物網站淘寶,正式與日本雅虎合作。一個橫跨中、日,擁有二億五千萬用戶,四億五千萬項上架商品,規模超過eBay的全球最大電子商務平台於焉誕生。





早在兩個月前,阿里巴巴就悄悄與全球最大的快遞公司UPS合作,在美國開設了一個新的網購平台「全球速賣通」。被視為是日後進軍美國市場的登陸快艇。





網站流量世界第一!一旦上市,身價進逼當紅臉書網站





「淘寶已經取得統治性優勢……,它們就像一個網路版的沃爾瑪(Wal-Mart),對所有人都造成威脅,」《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引述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師季衛東的話表示。





根 據國際網路流量監測公司Alexa統計,去年淘寶網每天的平均瀏覽量高達四千萬人次,在電子商務網站流量中排名上超過亞馬遜(Amazon),成為世界第 一;美國知名投資銀行Piper Jaffray也指出,淘寶去年的線上交易總額約人民幣兩千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元),已經逼近了eBay。





根 據這樣的規模與增長速度,高盛(Goldman Sachs)駐紐約分析師米崔爾(James Mitchell)估計,淘寶一旦上市,至少價值八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億元),比當前最火紅的社交網站臉書(Facebook)九十五億美元 的身價,差距不到一○%。





「這只不過是開始,今年我們的用戶量與交易額至少還會再往上翻一倍!」馬雲在東京時一如往常豪氣的說。





淘寶,這個成立不過短短七年的中國本土電子商務網站,上線第一天只有可憐的二十四件商品,如今卻儼然成為一艘巨大的兆元戰艦,年底即將逼近新台幣兩兆元交易總額。它是如何做到的?





《商業周刊》獨家深入位在中國杭州的淘寶總部,發現除了一位發號施令的艦長馬雲外,更重要的是三個作戰指揮中心,不只掌握著戰艦的動力來源、設備與航向,也抓住了上億網民的心。





「電子商務是一個結合心理學、社會學與經濟學的綜合戰場,」淘寶商城總經理張勇神秘的笑著說:「淘寶其實不只是個虛擬商場,更是一家『數據公司』!」





搜尋量調查,夠即時!





透過熱字、交易紀錄挖出顧客需求





從淘寶總部門口進去,第一個出現在眼前的,是一面五十吋的液晶螢幕,上面顯示一張中國地圖,隨時顯示著每分每秒各省、各地區的交易情況,右上角是當前熱門的搜尋關鍵字,搜尋量越大的,字體就越大。





根 據這個資訊,店家就能夠即時抓到消費者的需求。以淘寶網上的排名前三的頂級賣家「麥包包」為例,當他們透過淘寶提供的數據,發現「韓風」兩字在服飾類搜尋 次數最高時,馬上根據這兩字去設計了一系列韓流款式女包,結果業績在三個月內上升了兩倍多。這是淘寶的第一個作戰指揮中心:數據魔方團隊。





淘 寶商戶平台事業部總經理喻策表示,淘寶每天從交易紀錄、對話紀錄中所產生的數據超過七千GB,這些資料都會透過這個團隊,根據地區、年齡層、性別比例、產 業類別、平均客單價等上千個項目做出歸納分析,轉化成有價值的資訊。不只可供內部做改進參考,還可以幫寶僑(P&G)、聯合利華 (Unilever)、聯想等大企業做調查研究。





「所有的電子商務都會做數據,但關鍵在如何整合分析,」eBay前易趣中國執行長吳世雄分析,「淘寶對市場的反應極快,這是我們做不到的。」





使用者分析,夠深入!





用二十萬個樣本找用戶沒說的秘密





然而光靠數據,無法獲得使用者對於網站的視覺、操作等主觀感受,這就必須要倚靠第二個作戰指揮中心:用戶體驗研究部。





走進用戶體驗研究部的實驗室,白色的房間裡只有一張長桌與兩台電腦,看起來就像個普通的小會議廳,但我們很快就意識到有些地方不對勁。「牆上的玻璃……,」我還沒問完,淘寶技術研發部資深經理張正華就笑著接口:「是單向透視玻璃,跟審訊室一樣。」





原來,他們把用戶邀請到這個實驗室來,讓他們在此使用淘寶開發出來的各樣網路產品與服務,研究人員就在玻璃另一邊觀察反應。其中一台電腦則是請德國公司量身 訂做,造價高達新台幣兩百萬元,專門用來追蹤使用者在瀏覽網頁時的眼球移動,藉此分析出他們對色彩、圖示、文字等即時反應,再據此進行規畫或改善。





研究可以深入到什麼樣的地步?「我們平均一個月要蒐集二十萬個用戶樣本(線上問卷),一季至少訪談三百個人,」張正華說。就在我們採訪的當下,他手邊上百個專案正馬不停蹄的在進行著。





以 五月初才剛剛改版的淘寶商城首頁為例,原本看起來有如傳統市集、大雜燴式的購物網站,根本無法吸引大企業與品牌廠,研究人員先是發出了十萬張問卷,過濾 後,再邀請上百位用戶到這個實驗室,最後才歸納出紅、白主色調,縮小項目分類,劃分出如百貨公司專櫃般的寬闊欄位,塑造出簡潔有力的質感,這改變馬上就讓 凱文克萊(Calvin Klein)、巴黎萊雅(L'Oreal)等國際品牌簽約進駐。





透過這些質化、量化的研究報告,再經過整理,歸納出要素,找到用戶「沒有說出口的秘密」後,就會變成工程師與設計師手中的藍圖,做為開發新產品的依據。





個性化服務,夠新鮮!





仿照線上市集,讓人人都能寫程式





這就要進到第三個作戰指揮中心:開放平台事業部。





登 入淘寶,你會發現數十種琳琅滿目的工具,有取代MSN即時通訊功能的「阿里旺旺」,讓買賣方可以在線上問答;有像臉書社群功能的「淘江湖」,讓同一族群的 網友可以在上面交流互動;有像Google Adsense的廣告交換機制「阿里媽媽」;甚至還有像Youtube一樣的線上視頻「嗨淘」。





這些產品的研發創意,通通來自上述的研究,再由開放平台事業部,運用內部資源,或者到外面找第三方公司合作,開放API(應用程式介面),讓所有人都能在淘寶的平台上寫出符合消費者需要的程式,再與淘寶拆帳,就像蘋果的線上市集(App store)模式一樣。





「一間公司再大,也無法同時滿足上億人的需求,」開放平台新業務副總裁王文彬表示,淘寶只專注做平台整合,其他的個性化服務就開放出去,讓其他上千萬個聰明腦袋來進行,「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生生不息的eco-system(生態系統),」王文彬說。





「淘寶另外一個強項是,產品的整合度比我們好很多,」吳世雄感嘆,eBay雖然擁有強大的資源,但是產品都是透過購併其他公司買來的,各自獨立,難以發揮像淘寶一樣的綜效。

靠這三個作戰指揮中心,淘寶不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消費者最大的需要,同時還能以最少的成本創造出最大的價值。這,就是他能成為一個吸引兩億網民、運作交易總額挑戰新台幣兩兆元的秘密。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0659

台灣品牌大陸開花!——中國消費者理想品牌

櫻花 2010廚衛電器第1品牌

捷安特 2010自行車第1品牌 2010電動自行車第3品牌

桂格多力 2010葵花油第1品牌

康師傅(頂新) 2010方便麵第1品牌 2010瓶裝水第2品牌

正新 2010輪胎第4品牌

黑人牙膏(好來化工) 2010牙膏第3品牌

徐福記 2010休閒食品第1品牌

統一 2010飲料第1品牌 2010方便麵第2品牌

上島咖啡 2010咖啡店第1品牌

寶島眼鏡 2010眼鏡第1品牌

自然美 2010美容院連鎖第2品牌

巴黎婚紗攝影 2010婚紗攝影第3品牌

達芙妮 皮鞋第2品牌

元祖 2010蛋糕/糕點/餅屋/麵包店第1品牌 2009月餅第3品牌

北京呷哺呷哺 北京餐飲50強第12名

喬山Johnson 跑步機第1品牌

太平洋釣具 釣具第1品牌

註:上表的品牌排名,主要以市占率為依據;並納入品牌印象等參數做為評比依據。部分資料未更新至2010年

資料來源:《國際廣告》雜誌、購看網、北京烹飪協會

《專家觀點》專訪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 。大陸瘋台灣,吃只是第一步。商業周刊1182期

嚴長壽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台灣真正讓大陸人瘋的,還沒有開始。把生活文化推廣出去才是我們以小搏大的關鍵。


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在最近新書《你可以不一樣》中所提醒:「如果我們現在不懂得珍惜,甚至不了解這些年台灣在華人社會文化上的優勢,將來跟大陸競爭一定會失敗,而我們走到世界去,也將失去依靠。」





欲行銷台灣,感動人的元素必須直接有力,無可抗拒,而嚴長壽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指出,「美食,就是第一步。」





面對大陸人最近「瘋」台灣的現象,他卻認為,台灣真正讓大陸人瘋的,還沒有開始!以下是專訪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從食品到電視劇,大陸出現明顯瘋台灣品牌的現象,你的觀察?台灣品牌對他們的吸引力在哪裡?





嚴長壽答(以下簡稱答):對大陸目前的「瘋」,我想吃是很容易的,一上口就知道喜歡不喜歡;將來可能還有更多的過程,更沉澱、更細緻的生活文化會是很重要的吸引力。所以吃只是第一步,品味飲食的習慣,就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了。





就 像台灣早期做牛肉麵,都叫四川牛肉麵,但是我們到了四川發現沒有牛肉麵。原來是高雄岡山有個老兵退休,岡山很流行做豆瓣醬,他就燒牛肉麵再加上豆瓣醬,味 道特別好,這其實很適合大陸現在的口味。他自己是四川人,所以取名叫四川牛肉麵;兩樣東西混在一起,就變成一個新品種了。





問:台灣人去了四川,才發現牛肉麵是台灣原生的飲食文化?





答:所以你現在在大陸看到的大概都叫「台灣牛肉麵」了,有時我們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擁有什麼。





問:飲食文化的深化並非一蹴可幾的,你認為兩岸有哪些落差,讓台灣還有機會引領對岸的飲食文化?





答:飲食就是需要時間,第一個階段,一定是用「佐料燒菜」,因為可能物料很缺乏,又沒有冰箱,魚、肉不太新鮮;所以要鹹、要辣,主要是用調味料來掩蓋、壓制腥味。





而台灣早期的飲食也都靠「搵料(沾醬)」,因為來台的「羅漢腳(單身漢)」不會炒菜,只好煮熟了,再沾家鄉的醬油膏、醬料。所謂「吃飯配菜」,大陸現在就在這個階段。所以一定會先普遍喜歡台灣庶民的飲食文化,例如炸雞排,必然如此,沒有捷徑。





第 二個階段叫「材料燒菜」,發現原來吃太鹹對身體不好,也發現不加東西比加更好吃,所以要吃原味的,像生魚片。也因此會開始講究肉質等食材絕對的新鮮與衛 生。但當一個人已經習慣吃重辣、重鹹的時候,要他吃清淡的已經沒辦法了。所以飲食通常要經過三代,慢慢去體驗,就是這個原因。第三個階段,吃不再是為了口 腹之欲,吃只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看整個氣氛和環境。這時在吃的是:酒菜和客人、音樂、燈光搭不搭。





台商是最佳的傳播媒介





問:大陸會瘋台灣,種子是誰?影響的路徑是透過陸客團嗎?





答:現在的陸客團,來台灣都是走馬看花,看到的台灣其實只是日月潭、阿里山這種感情因素比較重的,未必是真正的台灣,像台灣有一段時間有哈日族一樣。要等到(大陸)年輕的一代接觸台灣;我認為真正的台灣,讓大陸人瘋的,還沒有開始!





陸客團去購物是被旅行社操控的,旅行社怎麼會帶他們去好的地方、買好的東西?我認為陸客團的影響是不大的,反而是台商帶著糖果餅乾去大陸送禮的,數量可能不會比陸客團更少,是台灣品牌很好的媒介。





生活文化才是價值核心





問:你認為台灣品牌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答:我覺得「生活文化」是台灣最有價值的,是一切的基礎。台灣品牌的文化底蘊需要重新去詮釋。問:現在大陸瘋台灣,台商可以怎樣好好把握,讓台灣品牌攻頂,持久不墜,不隨潮流浮沉?





答:技術面的東西,大陸都會學、也都能夠克服。例如服務,其實大陸追很快,貼心的、殷勤的服務,你尊我卑的,「只要花錢是大爺」這種尊卑很明顯的服務,他們學會了,但這只是第一階段。接下來更自信自在的服務,需要一點時間。





台灣其實要找到自信,台中、台東有什麼產品,就讓你習慣到我這邊來買,產品從我這邊出去;當全台灣每個地方都有賣的時候,那就不稀奇了。現在可以做宅配了,這樣才會創造在地的商機出來。台灣大不起來啦!本身就要以小搏大。





前幾天我去台東,有個帽子店和民宿,把原住民的工藝,擺放得非常有美感。這是我們原住民的,跟大陸就不一樣啦!但是他是在一個沒有舞台的地方,在花東的角落。我隨便講的這幾樣,就可以變成台灣的品牌了,但是需要有人去把它挑出來,這些人就在台灣的每個角落啊!

http://www1.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0730

打口碑戰,台灣製造,跨海賣到對岸。台式零嘴,意外紅遍中國。商業周刊1182期

糖村和家會香,只是台灣的在地企業,從未西進到對岸設點的它們,是怎麼意外打下大陸江山的?





人在家中坐,訂單天上來,有這樣的好事?打著來自台灣的糖村牛軋糖,既沒到大陸設廠,也沒有在大陸打廣告,更沒有在台灣刻意經營陸客團生意;靠著好吃的口碑,卻紅遍大陸最大購物網淘寶網,成為大陸消費者指名的禮品和家中零嘴,被挖掘出具有紅遍中國大陸的潛力。





代表一:糖村牛軋糖 名氣網路發燒,淘寶網翻倍賣



發跡於台中市的糖村蛋糕,成立於一九九六年,以精緻富巧思的蛋糕、牛軋糖和法式甜點馬卡龍聞名;近幾年已經向北部拓展,在全台灣共開有七家店。





今年以來,三天兩頭都有大陸人,甚至是嫁到香港的台灣媳婦,跑到台中糖村店裡找創辦人、也掛名副總經理的何子嫻,希望取得糖村在大陸、香港的經銷代理權。奇怪的是,糖村從未西進大陸布局。





去年經客人告知,何子嫻才知道,大陸出現一些賣家,將糖村的牛軋糖禮盒放在淘寶網上販售,賣出了名號和口碑。





一身優雅的桃紅色洋裝、頂著可愛娃娃頭的何子嫻,接受《商業周刊》訪問前一晚,還特別算了一下,淘寶網上共有十四位賣家在販售糖村牛軋糖,一盒在台灣六百克要價三百五十元的牛軋糖,到了中國大陸翻身變成六百元;而且強調是台灣知名品牌、台灣製造,貨已經在大陸。





後知後覺的何子嫻這才發現,難怪糖村這兩年來總是有神秘訂單,每週訂五、六十盒牛軋糖,請他們送到港口,大概是要船運到大陸去;也常有陸客到店裡,用行李箱來裝牛軋糖,能帶多少回去算多少。





糖村牛軋糖去年的銷售成長了二○%,冬天旺季時,每天最多生產五千五百台斤牛軋糖。今年糖村在網站上開始牛軋糖的國際宅配服務,賣到大陸營業額占比,經保守估計約占一○%以上。





糖村牛軋糖為什麼紅到大陸去?還紅得讓何子嫻一點心理準備都沒有,這也反映了台灣品牌目前正在大陸爆紅的現象。





宣傳推手:台商、胡志強都買來當伴手禮





據她的了解,中部很多台商很愛買糖村的牛軋糖去大陸當伴手禮,包括前年六月的大陸富豪炒房團來台中,市長胡志強也是拿糖村牛軋糖送禮。





在台北從事油品貿易的博多實業,總是在糖村保持一百斤牛軋糖禮盒的庫存;只要有提領去對岸送客戶,就請糖村再補滿為一百斤。





「我們做吃的,最好的宣傳就是產品本身的口碑,」何子嫻認為。台商送禮,無異為糖村品牌在對岸播種,功不可沒。





糖村在台中大雅投資了新台幣七千萬元的中央工廠,近期即將落成。想去大陸設廠嗎?「不考慮!」是何子嫻簡潔的答案,「甜點的潮流變化很快,沒有頭、沒有尾的,風潮不知道會不會持續?」





再來,何子嫻堅持不希望為了市場的量,而犧牲產品的質。牛軋糖大陸也會做,但要維持形狀和爽脆不黏牙的口感,技術上卻大有學問。





「製作時牛軋糖糊溫度太高,成品會太硬,溫度太低,則會太軟黏,因此糖村五年來,在夏天和冬天,就摸索出兩套不同的製作標準,有很多『眉角』。」何子嫻指出,若到大陸設廠,生產標準和經驗值,必須視溫、濕度重新設定,還有原物料取得的考量。





從 台灣的蛋糕、麵包業者在大陸建立品牌知名度,何子嫻認為,下一波就是像糖村這種精緻化、個性化的時尚休閒食品;大陸金字塔頂端的客層,已經從吃飽、吃巧, 走到要「吃感覺」的階段了。她比喻,「就像甜甜圈,落差很大,有路邊攤賣雙胞胎的,也有日系那樣的連鎖店。」而糖村從產品到店面,都擺明了就是在販售一種 甜蜜的幸福感,確實符合大陸高端的消費趨勢。





目前糖村在大陸考慮採取經銷代理模式,未來也可能採直營的「前店後廠」個性店模式試水溫。何子嫻並不急,因為她相信:「或許維持原汁原味的『台灣製造』,才是最大賣點!」





小檔案 :糖村

成立:1996年

創辦人:何子嫻

產品:蛋糕、牛軋糖、巧克力

據點:全台7家店

爆紅原因:大陸賣家在淘寶網上販售、台商拿去對岸送禮





代表二:家會香麻糬 無心插柳,南京參展爆紅



南投市郊區的南崗工業區,隱身一家台灣規模數一數二的麻糬工廠「家會香」,也是無心插柳、品牌意外打進大陸市場的例子。





去 年九月,在外貿協會在南京舉辦的台灣名品博覽會中,家會香以「皇族」為品牌的攤位擠爆試吃人潮,一個只賣人民幣四、五元的麻糬,一天就賣出人民幣二十萬元 (約合新台幣九十五萬元)的銷售紀錄,吸引大陸電視台報導。今年四月下旬,家會香在貿協辦的東莞台灣名品博覽會上,又創下佳績,兩天賣出人民幣二十七萬元 (約合新台幣一百二十八萬元),成為最夯的攤位。





家會香不只做麻糬,蛋捲、果凍、米餅都是其代工的產品類型,並且行銷中南美洲、歐洲、俄羅斯等許多國家。兩千坪大、乾淨明亮的家會香廠房,通過食品廠HACCP、ISO22000的最高認證,「像無塵室一樣,一隻蚊子都飛不進去!」家會香董事長黃志明自豪的說。最近,家會香的麻糬零嘴,還賣進了統一超商。





和糖村不同的是,家會香雖在台灣生產,但十多年來陸續想以經銷代理方式,將麻糬賣去大陸,「只是中間斷斷續續,直到貿協的名品展售會才受到矚目,」黃志明提到。





過去,他總是隻身赴海外參展打天下,尤其近五年跑大陸參加商展不下一百次,可是耕耘的效果有限;因為台灣廠商個別去參展,小貓兩、三隻,搶不到好攤位,產品又明顯比多數的大陸廠商貴,「你喊『俗(便宜)』,現場就喊輸他們了!」





宣傳推手:貿協架平台,打出台灣品牌力





前年底,黃志明開始配合貿協的活動,參加了長春參訪團,去年參加南京名品展售會而一炮打響品牌。





他分析,以前單打獨鬥,現在是貿協架設平台,集結台灣廠商去打群架,喊出「台灣名品展」;進來參觀的大陸民眾,基本上已對台灣產品有所嚮往,展場內的價格都比大陸貨貴,上門的民眾早有心理準備。





「和 大陸廠商混著參展,一天賣不到人民幣兩萬元;都是台灣廠商的名品展,一天就可以賣二十萬元!」黃志明比喻有貿協帶著台商打「台灣品牌」的差別之大。今年貿 協共要辦五場台灣名品展售會,家會香每場都要參加,「台灣中小企業完全不可能在大陸打廣告,因為起價(成本)至少是台灣十倍!」他強調。





不僅有貿協相助,與此同時,大陸民眾對台灣品牌也似乎越來越熱中,黃志明發現,「就像台灣人覺得日本貨比較好一樣,現在大陸人也這麼看台灣貨,尤其在食品工業。」他提到,台灣吸收日本食品工業技術,又懂華人口味,是食品業進軍大陸的主要優勢。





另外,黃志明認為「台灣品牌」能有今天的熱度,是台灣大型科技廠商、大企業打前鋒的成果,「有他們,今天台灣的中小企業才能在大樹下乘涼,各自進入大陸自己所屬的產品領域。」





就好比韓國的三星、LG集團,帶頭提升了整體產品設計、品質和口碑,母雞帶小雞,連帶打開了韓國貨的世界能見度。





去 年南京名品展大成功,黃志明現在幾乎每週都要接待大陸各省市,想經銷家會香麻糬的商人,連日本伊藤忠商社也登門,想邀請家會香在四川成都百貨公司的台灣食 品節設攤。黃志明提到,家會香那麼多產品,只拿麻糬去大陸賣,因為包餡的、日式的麻糬,是大陸還少見、也不擅長量化生產的。現在家會香的麻糬賣得好,大陸 人已開始仿製、跟進,但口感就是學不好吃,「證明在吃的這塊領域,台灣還是很有know-how的,」黃志明很有自信。





台灣品牌價值的最高境界,竟然是不必親自上戰場,根留台灣,一樣攻城略地、依然吃得到大陸商機。這種另類模式,或許是無力開拓大陸市場,卻有一身本領的中小企業的重要啟示。

大陸瘋台灣

未來10年,只要加入台灣元素,就可以賣得比別人貴又好


台灣正在中國流行,上海世博吃台灣粽,北京要蓋台灣街,吃的、喝的、穿的,只要是台灣來的,就是不一樣,要抓住中國變全球最大市場的商機,趁兩岸ECFA簽署,台灣要二次西進打造台灣品牌。
ECFA簽訂之後,廠商的競爭力能像火箭升空,沖上雲霄嗎?

七月八日,台灣名品博覽會在大陸天津市開幕,這是簽署ECFA之後第一次台灣品牌進攻大陸市場的大型活動。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王志剛在會場上直接指明,後ECFA時代,對台商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品牌」。沒有品牌,不可能打進大陸內需市場。

在這項後ECFA時代的嚴峻挑戰之前,其實早就有不少廠商進行長達十年的布局了,他們今天在中國大陸開枝散葉的成果,可以當作最真實的攻守教案。

前一陣子端午節,在上海舉行的世博園區裡,台灣粽子也打進世博,而且打的是「元祖」這個招牌。根據上海《東方早報》的報導,中國粽子第一大品牌五芳齋一顆粽賣人民幣四元,元祖一顆粽加一罐易開罐飲料套餐賣二十元,扣除掉易開罐兩、三元,整整要比五芳齋貴上三倍以上。 這是特例嗎?當然不是。

台灣品牌在大陸人心中是一種有質感的品牌印象,這種價值感也帶來價格上的溢價。價值帶動價格上升的例子,沿著上海街頭到處可見,逛一逛就能一目瞭然。

長樂路、襄陽路口有家正宗的台灣牛肉麵店,店家用一口好湯水烹製的牛肉麵,要比大陸本地在香港上市的味千拉麵,價格多賣二五%。往淮海路東側走,有一家台灣人開的巴黎春天婚紗攝影店,拍一次婚紗照一般都要人民幣一萬元以上,而在本地知名的照相館王開攝影,可能一次不到三千元。

淮海路、陝西南路的地鐵出口,一台烤番薯機不停的轉啊轉,上面寫著「台灣烤番薯」五個大字,一顆賣五元,先不管真假,就是比一般上海隨處可見的東北烤番薯貴兩元,溢價達到六六‧六%。上海西區的虹橋,一碗來自台灣的小城故事甜品紅豆冰,比上海本地的滿記甜品紅豆冰,溢價至少五○%以上。

「台灣」,這兩個字正在大陸流行。它並不一定是品牌保證,壞了招牌的大有人在;但,卻可以為品牌加分。

若不是這股正在瘋台灣的浪潮,這十三億人口的京城中心,天子腳下不可能有一個完整的地方叫美國特區、英國特區,即便要回收香港跟澳門,中國大陸也沒有給香港一整個區域叫香港區或是澳門區。

「你有看過台灣廠商帶來的高粱酒都賣完了,連用來試喝剩下的半瓶,都有大陸人掏出錢拜託老闆賣給他。」貿協駐北京代表張企申說,去年台灣名品參加長春的展覽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

瘋台灣只是一個現象,真正的考驗是,台灣品牌在中國大陸真的有一席之地嗎? 台商新機會:三個優勢,用品牌攻城略地

這是一個機會。十九年前,大陸投資開放,大陸用免稅、土地免錢,再加上低工資,吸引了一波台商進入沿海開工廠。十九年後,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工廠,也正從出口導向型經濟轉成內需型,時代環境與中國大陸風行台灣的氛圍,剛好成為台商二次西進的最佳機會。 但台灣人與台灣品牌憑什麼成功?從前仆後繼,打響台灣品牌的企業當中,還是可以找出台灣品牌成功的基因。

第一個成功優勢,台灣人懂大陸,能抓住大陸人需求。

經營大陸內需市場不能硬用錢砸就行,也不能抱著自己有產品就想賣給大陸人,就一頭栽進了大陸市場。而是找出大陸需要的是什麼,然後什麼又是台灣人的強項。

最有名的例子就屬剛剛在大陸快速竄起的八十五度C,在北京與上海,八十五度C像是秋風掃落葉般,進入各大商圈與社區,成為中國大陸強勢品牌。

看起來,八十五度C是用台灣模式,在最好的地點開店,賣整齊衛生與標準化的商品,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在台灣的八十五度C賣的是咖啡、冷飲與蛋糕,但在大陸主力產品卻變成了麵包。」中華兩岸連鎖經營協會理事長王國安表示,這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而是經過長時間的市調決定的。

簡單的說,八十五度C在台灣可能用一杯新台幣三十五元左右的咖啡、一塊小蛋糕打市場,但來到大陸卻要轉換在地特色,在大陸市場,八十五度C是麵包店。

在西安看見了一個小台商御品軒,也用麵包夾帶咖啡、蛋糕的模式,在西安打下了市場,成為當地的第一品牌。

當然,御品軒在台灣沒沒無聞,所以它沒有像八十五度C有這麼大的體質上的改變,但它成功站穩中國大陸西北。

第二個成功優勢,就是台灣人懂得補進大陸沒有的市場。

這是國外品牌敵不過台灣的地方。例如台灣的康師傅、徐福記或是旺旺,這些早期成功的台商,雖然成功已經較早,但他們都是在中國大陸同類型產品尚未成熟時卡位成功。

你也許會問,現在中國大陸市場已經非常蓬勃了,哪裡還有沒被滿足的區塊?答案是有的。 例如台灣的偶像劇,甚至是類似《娘家》這樣的台灣戲劇。在大陸強的是歷史劇或是武俠劇,外來的日劇與韓劇也都攻進了大陸市場,但台灣偶像劇卻在大陸年輕人間受到歡迎,在大陸最大的視頻網優酷網上的熱門排行,《下一站,幸福》、《海派甜心》、《命中注定我愛你》就分占二、四、六名。(統計至七月十二日)

關鍵因素是台灣與中國大陸同語言、同文化,更細膩的是戲劇內容懂得大陸需求,包括橫跨兩岸的場景與劇情,也得到了共鳴。 例

如八大電視與安徽電視台合拍的《就想賴著你》,開放網路觀看,一個月內點擊率就超過一千萬人次,在大陸網路上造成轟動。甚至擠下大陸最紅的《蝸居》,成為土豆網排行第一。

除了在全國性品牌攻下一塊堡壘難上加難,能夠在一省一市稱王,也相當不容易。 在北京的呷哺呷哺,光是賣個台式小火鍋,就賣得北京風起雲湧。有一次呷哺呷哺總經理賀光啟接到一個台商朋友的電話,聽說他在賣火鍋,想賣牛肉給他;一問這個台商養多少牛,答案是兩百頭牛,賀光啟說,連呷哺呷哺一週的量都不夠。可以想見規模的空間是在台灣過去所想都不敢想,而現在夢卻成真。

這是第三個成功優勢,台商擅長打小不打大,一省一市做強,贏過在一整個市場打爛仗。 成功的台灣品牌,有很多不在於全國擁有多大的知名度,而是在於一省甚至一個省會做強做大。到了河南或南京,人家會說最好的百貨公司是丹尼斯跟金鷹,這些台商主力都在一個地方,在當地深耕,並且牢牢鎖住當地市場。等到其他地區品牌或是國外品牌進入,想跟台商競爭,都未必能夠贏得了台灣人。

王國安說,當大陸成本越來越高,要打全中國市場變成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台灣品牌未必一定要到沿海一線大城市,大陸遍地開花,很多地方都還是處女地。

達芙妮國際控股董事會主席陳英杰說,很多台灣朋友很茫然,看中國那麼大,成本又這麼高,省市也這麼多,該怎麼下手?答案很簡單,能先在一個地方做好就好了。

台商易犯錯誤:以為物美價廉就有人買

但樂觀之中,「大陸是遍地黃金,也是遍地墳墓。」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說,台灣品牌經營大陸還是有些錯誤的。

第一個問題,台灣仍是製造業的思維,以為產品好就有人買。有個很會做喜餅的台商,跑到了只吃喜糖的上海地區想賣喜餅,當然就是賣不動。這是多數台灣人最難突破的地方,擅長做好產品、降低成本,以為產品好、便宜就能賣,但不懂行銷與市場。

第二問題是,中國大陸通路控制權並不在台灣人手中,這也就是為何台灣品牌會集中餐飲或是零售等行業,主要就在於大陸通路在別人手中。這是目前大問題,也是仍然在台灣觀望的業者的大問題,怎麼賣到大陸、怎麼收到錢?都需要花時間經營。

第三個就是大陸成本正在快速堆高,花大錢未必有效。最有名的就屬寶成集團旗下的寶勝國際,曾經在大陸大手筆介入運動用品通路市場,但這家寶勝公司雖然據點很多,號稱上萬個據點,卻未必有很強的品牌知名度,甚至去年還處於虧損之中。

這是一個時代的潮流,北京城裡的台灣專區正在蓋,台灣熱正在推波助瀾駛向高潮,雖然失敗的人很多,風險也很高;但今天成功的台灣品牌,證明這一條路能走,更是台灣從製造思維蛻變成為品牌思維的契機,從當年的西進大陸設廠,變成第二波西進,從品牌塑造中找回台灣製造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