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regedit 的參數

regedit.exe的參數
filename 導入 .reg 文件進註冊表
/s 導入 .reg 文件進註冊表(安靜模式)
/e 導出註冊表文件
例:regedit /e filename.reg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
/L:system 指定 system.dat
/R:user 指定 user.dat
/C 壓縮 [文件名] (Windows 98)
還有一些參數也是可以用的,比如 /a,但是我嘗試後發現功能無非就是上述這些!而且測試參數很容易導致你的註冊表加倍龐大,實在是一個很危險的工作。 不過也不會導致系統崩潰,大家膽子大的就大膽去try吧!

當使用者執行 .reg 檔時,會收到下列訊息:

登錄編輯程式
確定要將 path of .reg file 中的資訊新增到登錄嗎?

如果使用者按一下 [是],就會收到下列訊息:

登錄編輯程式
.reg 檔中的資訊已經順利輸入登錄中。

Regedit.exe 支援使用 /s 命令列參數,來隱藏這些訊息。例如,如果要從登入指令碼批次檔,以無訊息模式 (使用 /s 參數) 執行 .reg 檔,請使用下列語法:
regedit.exe /s path of .reg file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FBWF 概說 和 FBWF+WIM 的問題

以下純屬推測...歡迎研究討論

FBWF 其實是 Windows XP-E (Windows® XP Embedded) 所推出的
Windows® XP EmbeddedFile 和 WinPE 有類似的地方
Windows® XP EmbeddedFile 也有人簡稱 XPE
不過我自己為了分別是用 XP-E 和 XPE 來區分
一個是 Windows XP-E 一個是 WinPE 不要搞混
在實質上... XP-E 才是真正用在 崁入式系統...也就是 迷你系統
其實大家要求的 XPE...應該是要去用 XP-E 去做才對
不過這要有相對的知識技術...我是做不來啦(光 XPE 就快不行了)
Windows PE 是用來 維修 測試 或 安裝系統 用的一個臨時系統...

可以看一下這個 pdf 技術文件
按住可移動圖片 相關連結 (須登錄後才能看到)

簡單說 FBWF (File-Based Write Filter)
照字面翻意思大概為 檔案基本寫入過濾器(濾鏡)
技術文件中很多地方用了很多專有名詞可能很難看懂(我也不是很懂)
但簡單來說和我最開始推測的...有一部份是差不多的
簡單說...是用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 寫入篩選 指的應該就是 Write Filter 的意思
也就是說一部份的重點在這個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只不過 FBWF 照 pdf 文件的原意用途...是用於 檔案保護
不過拿被 XPE 上...卻不是這樣用

這裡先說 pdf 文件中說的 FBWF 大至上的原理
程度較高的...看文件中的 結構說明圖片 應該就有大概的瞭解

要簡單說的話是 磁碟 + 快取
也就是 磁碟 和 快取 的結合

以 pdf 文件中的名詞來說...也就是

受保護的磁碟區 +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Write Filter) = 複合檔案系統檢視

而 複合檔案系統檢視 就是我們實際上看到的 檔案系統資料

從某個角度來看和 WIM 開 寫入模式 有點像
WIM 開 寫入模式 的情況
WIM 檔 + 暫存目錄 = 實際看到的檔案系統資料

把上面2個用意義來表示

原始資料 + 變動資料 = 實際看到(當前)資料

(註: WIM 在解掛時...才會把 暫存目錄 中的 變動資料 重新打包回 WIM檔 中)


*************************************
前面有提到 FBWF 一部份的功能在於 保護檔案
也就是 FBWF 的功能在於
如果 啟用的 FBWF 的 保護檔案
不管怎麼修改檔案...實際上只是在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只要重開機就還原了

受保護的磁碟區(原始資料) +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實際上的變更資料) = 複合檔案系統檢視(實際上的檔案系統資料)

簡單說... XPE 使用了 FBWF 中的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來產生額外的可用空間

*************************************
WIM 和 FBWF 而產生的 BUG:

我說的 WIM+FBWF BUG 不是 FBWF 的 BUG
而是指 "WIM+FBWF" BUG

WIM 的部份這裡我不多說 (簡單說就是掛載而以)

如果把 WIM 掛載 和 FBWF 會發生什麼情況咧
照我前面說的 FBWF 大概的原理...這裡我用意義簡化一下

原來磁區的檔案系統資料 +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 實際看到的檔案系統資料

如果在 FBWF 啟動後...要用 WIM 掛載...會因為 FBWF 而不能掛載
簡單說因為 FBWF 控制了 "磁區層級" "檔案層級" 的管理
這2個 我也不太懂...在文章中...這2個只是很不起眼的名詞
不過看文章就是要知道重點...就算不知道那個 名詞 在說什麼

因為電腦很多東西都很喜歡分 層級...像 網路 也分什麼 OSI 7層

雖然不知道 "磁區層級" "檔案層級" 的意義
因為 pdf 文件中也沒詳細說明
不過大至上還是推測的出來...

想簡單一點...就是 系統處理 的動作
而將其分為幾個 層級(不同的應用方面和處理動作)
(層級 之間也可能有連帶關係)

例如: 類似像一般使用用 虛擬光碟 掛載 映像檔
當然所 對應 的 層級 可能不一樣
例如 搞不好有 "裝置層" 之類的

虛擬光碟 就是在原本系統的 相對應的層級 中加入一台 光碟
而光是增加 裝置 也不行...也要在別的 層級 做相對應的動作
例如 負責管理 C: D: E: 這些 磁碟代號 的層級...加入 裝置 的 磁碟代號

大家也可以試一下 subst 這個指令
輸入 subst /? 就知道其用途了...這就是一種應用

所以雖然 不知道 "磁區層級" "檔案層級" 的會處理的動作和應用
(不過看字意大概也知道和什麼有關係吧)
不過... WIM 和 FBWF 很明顯...在這裡有了衝突

WIM 是掛載到 目錄 ...基本上應該是 "檔案層級" 的應用
FBWF 應該是包含 "磁區層級" 和 "檔案層級"

這裡可以分析推測一下衝突的原理
前面有說到 啟動 FBWF 後才掛載 WIM 的情況
這可能是因為 FBWF 的關係...FBWF 的原理是

原來磁區的檔案系統資料 +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 實際看到的檔案系統資料

WIM 不是 "原來磁區的檔案系統結構" 也不是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除非 WIM 掛載可以加入到 FBWF 的 "原來磁區的檔案系統結構" 或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否則就不會變成 "實際看到的檔案系統結構"

而這也可以說明了先掛載 WIM 的情況

前面有提到以 寫入模式 掛載時:
WIM 檔 + 暫存目錄 = 實際看到的檔案系統資料

而如果是一般模式:
WIM 檔 = 實際看到的檔案系統資料 (掛載的目錄為 唯讀)

也就是說...先掛載 WIM 的情況在 層級 的結果上是 應用 WIM 處理後的情況
而這之後才使用 FBWF 就會變成下面的情況

先掛載 WIM 應用的結果:
一般模式:
WIM 檔 = 實際看到的檔案系統資料A
寫入模式:
WIM 檔 + 暫存目錄 = 實際看到的檔案系統資料A

後啟動 FBWF 結果:
原來磁區的檔案系統資料 = 檔案系統結構A ... (因為 WIM 先應用了)

FBWF本來的應用:
原來磁區的檔案系統資料 +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 實際看到的系統資料(檔案系統資料B)

2個情況加在一起最後等於:
WIM 掛載後應用結果的檔案系統資料 A +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 實際看到的系統資料(檔案系統資料B)

而且別忘了 FBWF 的檔案變動 是用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所以 WIM 一般掛載 時的 "唯讀" 情況...因為 FBWF 是寫入 "寫入篩選快取記憶體" ...而不存在了


************************************

最後...這篇長文...有些可能說的不是很正確
因為我不是專業技術人員
大多是參考了資料和測試...所推判的結果
但主要是要解釋 原因 情況 問題 大概的 "意義"
所以細部的地方不一定對...只是針對 "意義" 上說明大概的原理

簡單的來說...意義 就是 WIM+FBWF 之間有衝突 而有 BUG 可以利用
而不知道實在搞不清楚的人...在實作測試中就可以發現
所以還是多多 DIY 做測試吧!

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在硬碟上跑XPE-NoName(RAMDISK)-20080625版

【安裝步驟】
1.硬碟開機啟動區格式化為 fat32(因為使用 GRUB4Dos 作為開機選單的關係)。
2.以【grubinst_gui.exe】將 GRUB4Dos 寫入硬碟之MBR。
3.拷貝【所需複製的檔案】至硬碟之根目錄。
把 XPE 檔案都放到 根目錄下(如下)
boot\
OUTTOOL\
BOOTFONT.BIN
grldr
RXPE.COM
RXPE.IM_
RXPE.SIF
SETUPLDR.BIN
\boot\grub\menu.lst 內容要設為
title XPE-NoName(RAMDISK)
find --set-root /SETUPLDR.BIN
chainloader /SETUPLDR.BIN
4.完成!即可開機使用。

【注意事項】
NONAME XPE的ISO檔案請用酒精燒錄比較不會有問題!

NoN XPE 的檔案共享設定 ( XP 連 XPE )是... XPE 共享...XPE 要設定
http://nonamexpe.duc.cc/viewtopic.php?f=47&t=560#p3629
1.執行Penetcfgcht.exe(NoN XPE 在安裝好網路模組和驅動後,一定可以看到 PE 的網路設定程式 penetcfg)
2.網路驅動器→網路識別→注意工作群組名稱的一致性
2.檔案共享→輸入密碼→建立帳號
3.執行檔案總管→選擇要共享的磁碟或目錄→右鍵→(內容)或是(共用和安全性)→選共用→按 新增共用→輸入共用名稱然後按確定(註解可以不要輸入)→新增共用完成後→按套用就好了
4.另一台電腦要連線時,一樣執行檔案總管在網址輸入 XPE 那台電腦的區域IP→會出現要輸入 帳號與密碼的視窗→輸入前面在 XPE 中設的帳號與密碼→帳號→密碼無誤的話就可正常連線了

NoN XPE 的檔案共享設定 ( XPE 連 XP)是... XP 共享...XP 要設定
http://nonamexpe.duc.cc/viewtopic.php?f=47&t=715&p=5170&hilit=NoN+XPE+%E7%9A%84%E6%AA%94%E6%A1%88%E5%85%B1%E4%BA%AB%E8%A8%AD%E5%AE%9A#p5170
1.基本上 XP共享 分為
(1)簡易模式 (任意帳號可登入...但 權限 只有 唯讀)
(2)傳統模式 (和 相關文章 中的 XPE 差不多...要 帳號密碼 ... 可設定權限)
2.簡易模式 設定就可以連了...只要注意 XPE 連 XP 的注意事項(後面會說)
3.傳統模式 和 XPE 共享的設定方式差不多...(可以設權限...簡易模式 不能)
4.不過一樣要先在 XP 建立帳密...才能讓 XPE 連入 (和 XP 連 XPE 反過來而以)
5.XPE 連 XP 的方式...基本上其實和 XP 連 XPE 也是差不多
XPE 連 XP 有2個方式
(1)和 XP 時一樣...用檔案總管輸入 \\xxx.xxxx.xxx.xxx\共享名稱
(2)用 PENETCFG 的 網路驅動器 (即 網路硬碟) 來連接 (一樣用 \\xxx.xxxx.xxx.xxx\共享名稱)
6.注意事項
和 XP 連 XPE 不同的是...第1次 連接時...不能直接用 \\xxx.xxx.xxx.xxx\
這可能會連線失敗 (但實際上有連線)...
而導致就算後面輸入正確的 \\xxx.xxxx.xxx.xxx\共享名稱 也不能連線
如果 第1次連線...有出現連線失敗的訊息...而導致後面都不能連
請到 CMD 下...使用
net use
將查到的 遠端 資料在用 (有多少砍多少)
net use /delete \\xxx.xxx.xxx.xxx\xxxxx
刪除連線...
之後在重新連線
記得不要又輸入錯直接去用 \\xxx.xxx.xxx.xxx\
要用 \\xxx.xxxx.xxx.xxx\共享名稱
這大概是因為 雖然顯示 連線失敗 但 實際上 連線 存在了
相同連線無法重覆連接...所以要先刪除連線

光碟版(080625),沒有修改任何東西,開機後直接進入到桌面,沒有載入任何模組!
可能原因:
PECMD LOAD \ 有一個小 bug 和 硬體無關 ... 是 分割區 的問題
舉個例...
例如有 3個分割區 ... 但在 XPE 中 只有前2個可以配置到 代號(C: D:)... 第3個有問題無法配置(例如 根本不是 FAT32 或 NTFS)
這會影響到 PECMD LOAD \ 的方式...大概只會 LOAD C: 和 D:
會卡在 第3個分割區...之後的 光碟 或 USB-Flash 也就無法載入 OUTPECMD.INI
推測 PECMD LOAD \ 時...會以 分割區(或 磁碟)為單位
用以相對的代號...但因為有分割區沒配置到代號...導致指令中斷或失敗
這是我遇過的情況...用 080625 時...載入不了 OUTPECMD.INI
結果是其中一個分割沒配置到代號(FAT32分割區小於 8M)
用我自己改的 080625 可以載入...因為我有用我的 LOADINI ... 並不是直接用 PECMD LOAD \ 的方式
簡單說 PECMD LOAD \
有若干缺點...當 分割區 或 代號 並不是很正常時...很容易出錯....由其光碟又都在最後面
處理方式:
可以試一下...
建立一個 C:\OUTOOL\OUTPECMD.INI
內容是(前面都要多空一行...要儲存成 UNICODE 的格式...如果在 XPE 中光碟是 E:)
LOAD E:\OUTTOOL\OUTPECMD.INI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How To Copy Master Boot Record (MBR) Between Hard Disks

In Linux you can use the dd command to copy MBR from one hard disk to another. You can also use dd to backup your master boot record to a different (or same) media. One of the common use of MBR copying is to ensure transparent fail-over in RAID-1 hard-disk array, should one hard-disks fail. Read more for examples.

How to copy master boot record from hda to hdb
dd if=/dev/hda of=/dev/hdb bs=512 count=1

BTW: Today I used this command to create identical MBR on my RAID-1 array. So when I removed the first hard-disk from the RAID-1 array, the second hard-disk continued to function without any issue. It is as if nothing has happened at all. Only when you look at /proc/mdstat you can see that only one hard-disk of the array is available.

How to backup master boot record of hda
dd if=/dev/hda bs=512 count=1 > hda_backup

hda_backup now contains the backup of MBR of hda.

How to restore master boot record of hda from hda_backup backup file
dd if=hda_backup of=/dev/hda bs=512 count=1

Note: Replace hda and hdb with the respective identifier for your drives. Hard disks have identifiers like hda, hdb… or sda, sdb… etc. on Linux machines.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rpm vs. dpkg 常用參數對照

dpkg 是 Debian Linux 的套件管理程式, 對於習慣 rpm 的人來說, 一開始接觸 dpkg 時還真有點不太能適應, dpkg --help 查了又忘、忘了又查...

於是整理了一下兩種指令的對照表, 這樣就比較好上手了 :)

安裝

目的 rpm 用法 dpkg 用法
安裝指定套件 rpm -i pkgfile.rpm dpkg -i pkgfile.deb

查詢

目的 rpm 用法 dpkg 用法
顯示所有已安裝的套件名稱 rpm -qa dpkg -l (小寫 L)
顯示套件包含的所有檔案 rpm -ql pkgname (小寫 L) dpkg -L pkgname
顯示特定檔案所屬套件名稱 rpm -qf /path/to/file dpkg -S /path/to/file
查詢套件檔案資訊 rpm -qip pkgfile.rpm (顯示套件資訊)
rpm -qlp pkgfile.rpm (小寫 L, 顯示套件內所有檔案)
dpkg -I pkgfile.deb (大寫 I )
dpkg -c pkgfile.deb
顯示指定套件是否安裝 rpm -q pkgname (只顯示套件名稱)
rpm -qi pkgname (顯示套件資訊)
dpkg -l pkgname (小寫 L, 只列出簡潔資訊)
dpkg -s pkgname (顯示詳細資訊)
dpkg -p pkgname (顯示詳細資訊)

移除

目的 rpm 用法 dpkg 用法
移除指定套件 rpm -e pkgname dpkg -r pkgname (會留下套件設定檔)
dpkg -P pkgname (完全移除)

在 Debian 使用 alien 處理 RPM 套件

alien 可處理 .deb、.rpm、.slp、.tgz 等檔案格式, 進行轉檔或安裝.
於 Debian 安裝非 Debian 套件時, 可使用 alien 進行安裝.
安裝 alien 套件: apt-get install alien

  • 在 Debian 安裝 RPM 套件: alien -i quota-3.12-7.i386.rpm
  • 製作成 deb 的套件格式: alien -d quota-3.12-7.i386.rpm
  • 製作成 rpm 的套件格式: alien -r quota_3.12-6_i386.deb

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Slax 就是帥!



Slax 觀念
在 Slax 5 的時代, modules 的副檔名是 .mo,而到了 Slax 6, modules 的副檔名是 .lzm。

Slax 是根基於 Slackware 發展出來的,Slackware 的套件副檔名都是 .tgz,要將 .tgz 轉換成 .mo 或 .lzm,可以進入 Slax 後使用 tgz2lzm 這個工具來轉換,或是到 http://myslax.bonsonno.org/ 下載 MySlax Creator (for Windows) 這個工具將 .tgz 轉換成 .mo。

為了讓 Slax 6 能使用 Slax 5 這些套件,可將 ftp://ftp.slax.org/SLAX-5-modules/ 下載的套件 .mo 副檔名直接改為 .lzm。或將 http://slackware.cs.utah.edu/pub/slackware/slackware-current/slackware/ 下載的套件 .tgz 以 tgz2lzm 來轉換成 .lzm。

SLAX Cheatcodes

Cheatcodes for SLAX Booting parameters or cheatcodes, are used to manipulate the booting process of Linux. Some of them are common for all Linux versions, others are specific to SLAX only. You can use cheatcodes to enable or disable specific hardware detection, to start SLAX from a harddisk or other media, to skip the login prompt and start GUI, etc.

The Process:

With SLAX installed, start to boot your computer. Within a few seconds a graphical SLAX logo should appear. (it's usually there for less then 5 seconds). You will see a "boot: " prompt at that time, under the graphical logo (at the bottom of the screen). Start typing one of the following boot options immediately to be faster than the timeout, or press F1 for a brief help menu.

SLAX Cheatcodes and their functions:

slax acpi=off

slax nohotplug

slax nopcmcia

slax noagp

disables specified hardware autodetection in the case of hangups. Your hardware won't be detected at all, you'll have to use the "pcimodules" command after logging into SLAX and you'll have to try to modprobe all needed modules from the list manually

slax nodma

disable DMA for all CD-ROMs and disks

slax nohd

don't mount any harddisks at all.

slax nocd

don't mount any cdroms at all.

slax nosound

mute sound instead of raising volume to 77%

slax from=/dev/hda1/slax.iso

slax from=path/to/slax.iso

slax from=/dev/hda1

slax from=path/to/slax/

To load SLAX data from different place instead of the boot device. First example will search for slax.iso, only on hda1. Second example will search for 'path/to/slax.iso' on all devices. The first device containing the path/file is used. Third example expects that the ISO is unpacked to hda1. Fourth example searches through all disks for a directory 'path/to/slax' and expects the contents of unpacked ISO in there.

slax passwd=somepass

slax passwd=ask

set root's password to "somepass", or ask (with =ask) for a new password during the boot, before starting slax (don't worry, the new password won't be shown at the login screen)

slax webconfig=passphrase

slax webconfig=ask

manage SLAX webconfig automatically, restore last session from SLAX web during boot and save all modifications when you shutdown slax.

slax noguest

disable guest user so he can't log in.

slax changes=/dev/device

all changes you made in SLAX are kept in memory until you reboot. But with this boot parameter, you tell SLAX to use different device then memory for storing changes. You can, for example, format your disk partition /dev/hda1 with some Linux filesystem (eg. ext2) and then use changes=/dev/hda1 to store all changes to that disk. This way you won't loose your changes after reboot.

slax toram

slax copy2ram

copy all files (all required and optional modules) to RAM. You'll need at least 320MB of RAM to do this and boot SLAX properly. This will slow down the boot phase but it will speed up SLAX!

slax floppy

enable floppy automounting during startup. This option also causes that settings saved by "configsave" command will be restored from the floppy diskette too.

slax load=module

load optional modules from /optional/ directory on the CD. You can use full module name (module.mo) or you can skip the extension.

slax noload=module

slax noload=module[1];module[n]

disable loading of any modules specified. This affects all the modules on SLAX CD, including /base and /modules, so using noload=kde will disable loading of all modules with 'kde' in the name. It is useful with copy2ram cheatcode, because any un-used module is not copied to ram.

slax debug

enable debug mode (start bash several times during the boot) hit Ctrl+D to continue booting.

boot: slax autoexec=…

boot: slax autoexec=startx

boot: slax autoexec=xconf;startx

Execute specified command(s) instead of SLAX login. In this example, skip slax login prompt and automatically start XWindow system. Use semicolon (;) as command separator.

memtest

test RAM with memtest (instead of starting SLAX).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取代Unionfs的好東西 - Aufs

Aufs 的全意是 Another Unionfs,它是為了取代Unionfs而產生的檔案系統。有鑑於Unionfs的極度不穩定,且許久不見改進,作者Junjiro Okajima便建立新的專案取代Unionfs,現在已被Slackware的LiveCD所採用。

LiveCD的資料保存和模組化,是 各家開發者急欲解決的問題。自從Unionfs出現之後,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案,可惜的是,Unionfs一直未能穩定執行,常常導致Kernel Crash。各LiveCD的開發者們,因此紛紛停用或是選擇性的使用Unionfs。一切又回到原點,LiveCD依然無法模組化或是自由的保存資料。

Aufs的出現讓這瓶頸又出現解決的曙光,它良好的穩定性,去除了Unionfs的致命缺點,非常令人期待!

以下是Aufs的原文簡介:
Aufs was entirely re-designed and re-implemented Unionfs. After many original ideas, approaches, improv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s, it become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Unionfs while keeping the basic features.
Unionfs is being developed by Professor Erez Zadok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 and his team.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Wii 網路連線設定

Wii 破解相關

今天你磚了沒有?-新玩家請務必小心
Wiikey相容性測試(2007/08/26之前舊版) 備份區
Wiikey相容度列表(Wii Region Patcher Compatibility List 較新遊戲)



一,首先最重要的:

1.玩不同區的遊戲時請謹慎,尤其是新遊戲.原因是當遊戲內含版本更新時,可能會刷入不同版本的更新程序而變磚.

2.玩同區遊戲可放心玩,基於第1條理論,不會有什麼風險.(截止目前,將來老任會有什麼陰招難講)

3.基於第1條理論,變磚同直讀無關.任何直讀都有可能造成主機變磚.

4.截止目前,對於變磚的主機尚無任何辦法恢復!!!

5.對於支持NGC遊戲的直讀,玩NGC遊戲無變磚風險.



二,那麼為什麼會造成美版機無礙,日版機卻得小心謹慎呢?

1.較早的日版機在設置裡無法看到版本號(其實就是1.x版),而日版機目前還沒有內含能直升到2.0j及以上版本的遊戲(火紋,包括最新的柯南之類更新之後也不是2.0j).所以此類主機玩遊戲必須小心謹慎.美版遊戲,沒確認前最好別玩.

2.較新的日版機(不是最新)一出廠便是2.0j版本,因版本較高故可玩的遊戲較多.但是,玩美版最新的遊戲前請務必來論壇確認!!

3.美版主機目前有內含升級2.x版本的遊戲,所以美版的主機玩家版本較新.相反的,玩日版遊戲就問題不大(因為現在已出的日版遊戲不含高版本的更新,新遊戲的話請先來論壇諮詢確認).但是,玩歐版等不同區的遊戲還是得小心



三,解決方案?

1.日版主機請通過網絡升級到2.2j後再玩其他區的遊戲.如果無網絡條件,那麼請耐心耐心再耐心,等待有其他的更新方法.(美版主機除網絡更新外,目前可通過遊戲來升級)

2.無論任何版本的主機,當玩其他區的遊戲發生更新提示時,請退盤!!!!!不要抱僥倖心理!!!

最後,請重新閱讀一下紅色字並且牢記.

最近重要信息,改機的傢伙們要注意以下遊戲了
Wiikey IC相關
遊戲殺機過程慘劇
[特別關注]WARNING!!日版 2.2J使用口袋妖怪競技場美版升級半磚主機啟動後無法進入設置程序
[特別關注]美版紙片馬里奧:殺日版/歐版主機主機啟動後無法正常運行
[特別關注]日版Wii でやからかあたま塾 腦輕鬆:殺美版主機主機運行後無法進入設置界面
[特別關注]歐版MARIO足球:殺日版主機主機運行後無法進入設置界面
[特別關注]美版頭腦學院:殺日版主機(即使升級到2.2J也殺)主機運行後無法進入設置界面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將usb隨身碟變成電腦鎖

Active Lock 免安裝繁體中文版

下載連結 http://www.badongo.com/file/9847362

1、Active Lock可以將任何一款普通的USB隨身牒變成您的Windows登錄鑰匙。
啟用Active Lock後,使用者需要插入USB鑰匙盤才能登錄Windows作業系統,拔出USB隨身牒時自動鎖住電腦。Active Lock採用Windows GINA介面,無需安裝驅動,不佔用任何資源,也不產生任何處理序。
2、檔案清單
ALock.exe--Active Lock設定程式
ALock.dll--Active Lock登錄驗證GINA程式
License.txt--最終使用者許可
ReadMe.txt--使用說明檔案

3、使用方法
開啟ALock.exe,插入要作為登錄鑰匙的USB隨身牒,選擇USB鑰匙盤磁碟區,按一下<啟用>按鈕。然後重新啟動Windows作業系統即可。
4、注意事項
啟用ActiveLock後,使用者每次登錄都需要插入鑰匙盤。如果不慎丟失或是損壞,只能從安全模式登錄,再執行ALock.exe停用 ActiveLock。但是如果您啟用ActiveLock時選擇了[禁止從安全模式啟動]選項,則無法進入安全模式,只能重新安裝作業系統。因此請務必 保管好您的鑰匙盤。
5、作業系統
Active Lock支援Windows 2000/XP/2003作業系統

如何為USB隨身碟加上密碼鎖?

《PChome三月號》文=李冠二
最近買了一隻新的隨身碟,利用它在公司及住所間複製檔案實在很方便。但因為公司資料有些敏感,如果一個不小心忘了掉在哪的話,就糗大了。有沒有辦法讓別人 就算撿到隨身碟也沒辦法讀裡面的檔案呢? 其實這樣的問題隨著近來隨身碟、硬碟盒等外接式儲存設備容量不斷增長,而愈來愈嚴重,也更加突顯資料防護保全的重要性。因為儲存設備容量以及速度都不斷在 成長,一般人也因此愈來愈倚重這類裝置的便利性;如果粗心大意,不小心遺失的話,往往資料量都頗為可觀。如果被有心人士拾獲,輕易就能檢視隨身碟內容,隨 意四處散佈檔案資料內容,後果可能十分嚴重。 那該如何保障檔案資料的安全呢?利用免費的「TrueCrypt」編碼工具,就能為隨身碟加上一層金鍾罩。
TrueCrypt可以依照指定的路徑及容量, 建立編碼檔案,供程式掛載為虛擬磁碟機;甚至還可以針對整個隨身碟內容進行編碼保護。一般人如果沒有密碼,根本無法一窺究竟。TrueCrypt內建多種 演算法,為隨身碟提供銅牆鐵壁般的堅實保護。就算被人偷走或撿去,也無法輕易檢視檔案內容,可以說是保密到家。
Soft Info:
軟體名稱:TrueCrypt 5.0
軟體性質:免費軟體
檔案大小:2360 kB
作業系統:Windows 2000/2003/XP/Vista
下載網址:tinyurl.com/k4dup
Tips:請謹慎考慮後,再進行加密。因一旦進行加密程序之後,如果遺忘密碼或加密金鑰將會十分麻煩,可能導致隨身碟內的資料無法存取,永久無法取回。
安裝並執行程式後,在主畫面中間按下1.〔建立加密區〕,然後在跳出的精靈視窗內,勾選2.第二個選項,再按下3.〔下一步〕。 勾選第一個選項建立一般編碼方式。如果需要內外二層隱藏磁區的話,請勾選第二個。選取完畢後,點選〔下一步〕。 在「加密區位置」對話視窗內,按下1.〔選擇裝置〕。在跳出的裝置清單內,2.選擇要進行編碼的隨身碟代號,再按下3.〔確定〕。
裝置選擇完畢後,勾選1.〔不保留歷史記錄〕後,點選2.〔下一步〕。 在1.下拉式選擇程式提供的各式加密演算法,如果沒有特別的需求,一般按照預設值即可。選擇完畢後,點選2.〔下一步〕。 因為針對整個隨身碟進行加密編碼,所以無法修改加密區大小,在1.確定裝置容量後,點選2.〔下一步〕。 在1.密碼及確定欄位各輸入一次相同的密碼,做為日後存取隨身碟檔案的依據。輸入密碼後,點選2.〔下一步〕。 輸入密碼後,程式會強制格式化加密區域。在「檔案系統」下拉式選單內選取1.〔FAT〕,避免隨身碟發生錯誤。在對話框內隨意移動滑鼠,可以增強演算法強 度。然後按下2.〔格式化〕,將隨身碟進行加密區格式化程序。 格式化處理時間依磁碟容量及速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待格式化完成後,按下〔確定〕,離開精靈視窗。
往後需要使用加密隨身碟時,先插入隨身碟,然後在1.畫面上方點選未使用的磁碟機代號,比如〔I:〕。按下2.〔自動載入裝置〕,輸入3.密碼,再按下 4.〔確定〕。 依1.畫面顯示,程式已成功載入代表隨身碟加密內容的虛擬磁碟。在此例中,任何存放至「I:」磁碟機的檔案,都已經過編碼加密。要移除隨身碟前,記得按下 2.〔全部卸載〕,移除虛擬磁碟機。 隨身碟原本的磁碟代號則無法存取,點選會顯示磁碟未格式化的訊息。如果不需要繼續加密隨身碟的話,可以按下〔是〕,讓系統重新格式化為一般未加密隨身碟。

如何為檔案加上密碼? 我知道Office系列像Word、Excel等,可以為檔案加上密碼的功能,每次開啟的時候都必須輸入密碼否則無法讀取。個人因為工作上需要,急需這樣 的功能,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針對個別檔案單獨加上密碼,限制非相關人員不得存取檔案? 雖然在Windows 2000/XP版本中,系統即已提供檔案防護處理功能,能與檔案管理系統緊密結合,在不影響用戶使用的前提下進行檔案防護處理。不過因為防護功能太過強大,一但電腦重灌之後,系統環境就已改變,就算同樣使用系統管理員帳號依然無法讀取。對於一般用戶而言,如果在不熟悉功能使用規則的狀況下,貿然使用 Windows內建檔案防護功能,反而可能會導致更大的災情與損失。 因此對一般人來說,使用「Blowfish AdvancedCS」,可以為個別檔案加上密碼,反而比內建檔案管理系統來的實用。Blowfish Advanced CS內建多種計算公式,除了可以壓縮檔案、縮減容量外,還能設定必須配合專屬檔案才能使用,功用如同鑰匙一樣,進一步保障檔案安全性。內建加上密碼、解除 密碼以及抹除檔案功能,另外支援整合檔案總管功能,讓操作更方便。如果設定不改變原始檔名的話,經過處理的檔案,預設會在原始檔名後,直接加上BFA的副 檔名,方便辨識。加上密碼的檔案必須輸入密碼後,方能讀取。
Soft Info:
軟體名稱:Blowfish Advanced CS V2.57
軟體性質:免費軟體
檔案大小:641 kB
作業系統:Windows 95/98/ME/NT4.0/2000/XP
下載網址:tinyurl.com/ytw79t
下載原始檔案為免安裝版本,直接解壓縮後即可執行。進入主畫面後,按下1.〔F 3 〕, 進行資料夾路徑設定,設定至檔案放置資料夾後,按下2.〔確定〕。 1.選取檔案後,在跳出的選單內,選取2.〔Encrypt〕,進行加密編碼,或是3.按下工具列第一個按鍵。 1.輸入密碼,然後按下2.〔OK〕。程式會再跳出密碼欄位要求確認,輸入同樣的密碼後,按下3.〔OK〕。 按下〔OK〕後,程式會立即進行處理,依檔案不同需要長短不一的處理時間。可以按下1.〔Stop〕停止處理。處理完,會出現統計報告,按下2. 〔OK〕,回到主畫面。 加密完的檔案,透過Blowfish Advanced CS的檔案管理視窗按一下,會跳出輸入密碼視窗。在1.密碼欄位輸入設定密碼後,按下2.〔OK〕,就會顯示3.原始檔案內容。

如何將 USB 隨身碟設定為唯讀?只能讀資料,不能寫入

隨身碟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快閃記憶體盤) 太方便好用,很多公司行號或公家機關………可能會擔心內部人員透過USB 隨身碟將機密資料外流~

如何才能設定 Windows XP 讓它只能讀取隨身碟的資料,而不能寫入、儲存呢?

設定方法:

★ 第一步‧首先開啟登錄檔編輯程式,依序按下【開始】→【執行】,出現【執行】對話盒後…先輸入「regedit」…再按下「確定」。

★ 第二步‧ 接著從左邊的目錄區依序切換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 【Control】項目中…在【Control】項目上按一下滑鼠右鍵,再點選【新增】→【機碼】,並將他命名為「StorageDevicePolicies」,準備新增一個新的控制項目。 (如果你 (妳) 的電腦內…已經有「StorageDevicePolicies」這個機碼,則直接修改即可,不用另外新增!)

★ 第三步‧接著在剛剛新增好的「StorageDevicePolicies」機碼項目上…按一下滑鼠右鍵再點選【新增】→【DWORD值】。

★ 第四步‧將此 DWORD 值命名為「WriteProtect」。

★ 第五步‧接著在「WriteProtect」上…按兩下滑鼠左鍵,出現「編輯 DWORD 值」視窗後…在「數值資料」中輸入「1」,再按下〔確定〕,即可啟用磁碟保護功能!如果要取消防護,則可改為「0」再按下【確定】即可!

★ 第六步‧如圖,當使用者插入 USB 隨身碟後…只能讀取資料,不能寫入或編輯、刪除隨身碟中的資料。日後,如果要取消唯讀功能,只要把上面的「WriteProtect」設定為「0」,即可恢復為正常讀寫!

USB隨身碟-簡介

隨身碟 (又稱:優盤、U 盤、電子盤、閃存盤、手指………等) ,是一種用 NAND 快閃記憶體來進行數據存儲的介質,通常使用 USB 插頭。通常隨身碟體積極小、重量輕、可熱插拔也可以重複寫入~在 2006 年 11 月時…市面上販售的隨身碟的儲存容量介於 32MB 到 64GB 之間…容量大小因為快閃記憶體目前的密度而被限制,容量越大,則每 MB 的成本可能因為較貴的的組件而提高!有時 USB 記憶卡讀卡機也會被歸類為隨身碟。但是這類設備的記憶晶片並不是內建的,而是可以抽換的快閃記憶體卡片。

相較於其他可攜式儲存裝置 (尤其是軟碟片) ,隨身碟有許多優點:較不佔空間、通常操作速度較快、能儲存較多資料、並且可能較可靠 (由於沒有機械裝置) 。這類的磁碟使用 USB 大量儲存裝置標準,在近代的作業系統…如:Linux、Mac OS X、Unix 與 Windows 中…皆有內建支援。
隨身碟通常使用塑膠或金屬外殼,內部含有一張小的印刷電路板,讓隨身碟尺寸小到像鑰匙圈飾物一樣能夠放到口袋中,或是串在頸繩上。只有 USB 連接頭突出於保護殼外,且通常被一個小蓋子蓋住。大多數的隨身碟使用標準的 Type-A USB 接頭,這使得它們可以直接插入個人電腦上的 USB 埠中~

要存取隨身碟的資料,就必須把隨身碟連接到電腦;無論是直接連接到電腦內建的 USB 控制器或是一個 USB 集線器都可以!只有當被插入 USB 埠時…隨身碟才會啟動,而所需的電力也由 USB 連線供給!然而,有些隨身碟 (尤其是使用 USB 2.0 標準的高速隨身碟) 可能需要比較多的電源!因此,若接在像是內建在鍵盤或螢幕的 USB 集線器,這些隨身碟將無法工作。除非將它們直接插到控制器 (也就是電腦本身提供的 USB 埠) 或是一個外接電源的 USB 集線器上~

裝置元件
裝置的一端為一個 Type-A USB 插頭。在塑膠殼內有一張小小的印刷電路板。電路板上除了有簡單的電源電路外…還有一些銲接於電路板上的積體電路 (IC) 。一般來說,其中一個 IC 提供與 USB 埠連線的功能,另有一個 IC 用來驅動電路板上的記憶體,而另外一個 IC 則是快閃記憶體。

必要元件
通常一個隨身碟有三個部份:
Type-A USB 插頭 提供連接到電腦的介面
USB 大量儲存裝置控制器 提供 USB 裝置控制器及與快閃記憶體溝通的介面。此控制器含有一個 RISC 的微處理器及一些 ROM 與 RAM 。
NAND 快閃記憶體晶片 用以儲存資料。NAND 快閃記憶體也常用於數位相機。
石英振盪器 供應裝置運作所需的 12MHz 時序信號,並且控制裝置的資料輸出。

額外元件
隨身碟也可能含有:
跳線與測試接腳 在生產時可進行測試,或用來將程式碼載入微處理器中~
發光二極體 (LED) 提示正在傳輸資料或是正在進行讀取或寫入動作。
寫入保護開關 提供「寫入保護模式」功能,防止資料被覆寫。
未使用空間 提供放置第二個記憶體晶片的空間,讓製造商能夠利用舊有的印刷電路板來製造不同儲存大小的隨身碟,以滿足市場的需要。
USB 連接頭的蓋子 減少因為靜電而損壞隨身碟的機率,並且讓整體外觀更美觀。有些隨身碟不提供蓋子,而是將連接頭作成隱藏式,要用的時候才取出。另外有些隨身碟提供連接在本體上的旋轉蓋,以避免蓋子的遺失。
小環 有時在本體或蓋子上有一個小環,能夠讓鑰匙圈、頸鏈或其它幫忙攜帶與儲存隨身碟的東西穿過它。

尺寸大小及外型
有些製造商在他們的產品上精心製作了不同的裝飾。例如 Lexar 的Jump Drive,這款隨身碟有時太大而難以插入 USB 埠中!因為,電腦上的 USB 埠常常十分接近,插入過大的隨身碟有可能會擋住鄰近的埠!
最近也有隨身碟被做在手錶或是筆裡面~
過重或是過大的隨身碟…可能會導致與電腦的連線中斷!這個問題可以用一條短的 USB 連接線 (公對母) 來減少 USB 埠的壓力來解決!這些連接線相容於 USB,但不是 USB 的標準!

一般用途
個人資料儲存 隨身碟最常見的應用即是個人用以儲存及交換檔案,例如:文件、圖片與影像~
電腦修復 隨身碟在個人電腦修復領域十分成功!因為,它們可以將回覆或掃毒軟體送到被感染的電腦上,並且讓部份的資料在這種緊急狀態下…仍然可以保存!
系統管理 隨身碟在系統與網路管理者中也很流行!他們可以將設定資料及用來管理系統、除錯與回覆的軟體放在隨身碟上~
攜帶應用程式 隨身碟可用來攜帶應用程式到其它的電腦,不需經過安裝程序即可 使用。由隨身碟製造商支持的 U3 在支援 U3 的隨身碟上提供了一套應用程式設計介面 (API) 來提供攜帶應用程式的功能。另外,也有免費與開放原始碼的平臺 Portableapps 讓不支援 U3 的隨身碟也能夠使用類似 U3 的功能。airWRX 是另一個在隨身碟上執行,並讓電腦與鄰近的電腦進入一個多視窗、類似網頁介面的應用程式架構。Mozilla Firefox 與 Opera 網頁瀏覽器也有讓使用者能在隨身碟上執行的設定值。
音樂播放 許多廠商製造的小尺寸固態磁碟式數位音樂播放器,基本上就是一個隨身碟加上音效輸出與簡單的使用者介面。最有名的當屬蘋果電腦推出的 iPod shuffle,與創新科技的 MuVo。
啟動作業系統 與 LiveCD 類似!使用者可以在一個可開機的隨身碟上執行任何一個作業系統,這稱為 LiveUSB !

優缺點
隨身碟幾乎不會讓水或灰塵滲入,也不會被刮傷,而這些在舊式的攜帶式儲存裝置 (例如:光碟、軟碟片…) 等是嚴重的問題!而隨身碟所使用的固態儲存設計讓它們能夠抵抗無意間的外力撞擊。這些優點使得隨身碟非常適合用來從某地把個人資料或是工作檔案攜帶到另一 地~例如:從家中到學校或是辦公室,或是一般來說需要攜帶到並存取個人資料的各種地點。由於 USB 在現今的個人電腦中幾乎無所不在,因而到處都可以使用隨身碟~不過,小尺寸的隨身碟也讓它們常常被放錯地方、忘掉或遺失!
隨身碟雖然小,但相對來說卻有很大的儲存容量!有些隨身碟能夠儲存比一片 CD (700MB) 還多的資料,高階的隨身碟甚至可以儲存比一片DVD (4.7GB) 還多的資料!
隨身碟使用 USB 大量儲存裝置的類別,這表示大多數現代的作業系統都可以在不需要另外安裝驅動程式的情況下讀取及寫入隨身碟~隨身碟在作業系統裡面顯示成區塊式的邏輯單 元,隱藏內部快閃記憶體所需的複雜細節。作業系統可以使用任何檔案系統或是區塊定址的方式。有些電腦也可以利用隨身碟來開機。
與其它的快閃記憶體裝置相同,隨身碟在總讀取與寫入次數上也有限制!中階的隨身碟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可以讀取與寫入數十萬次~但當隨身碟變舊時… 寫入的動作會更耗費時間!當我們用隨身碟來執行應用程式或作業系統時…便不能不考慮這點!有些程式開發者特別針對這個特性以及容量的限制,為隨身碟撰寫了 特別版本的作業系統 (例如:Linux) 或是應用程式 (例如:Mozilla Firefox) 。它們通常對使用空間做最佳化,並且將暫存檔儲存在電腦的主記憶體中,而不是隨身碟裡。
大多數的隨身碟並不支援寫入保護的機制!這種在外殼上的開關可以防止電腦寫入或修改磁碟上的資料。寫入保護可以讓隨身碟用來修復被電腦病毒感染的電腦,而不會感染隨身碟內的檔案。
隨身碟比起機械式的磁碟來說更能容忍外力的撞擊,但仍然可能因為嚴重的物理損壞而故障或遺失資料!在自組電腦中…錯誤的 USB 連接埠接線也可能損壞隨身碟的電路!

安全性
有些隨身碟提供資料加密的功能。通常在檔案系統的下層使用全磁碟加密來達到。加密功能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存取隨身碟上的資料;缺點則是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此隨身碟只能在少部份安裝有相容加密軟體的電腦上使用。
有些加密軟體可以不需安裝即可執行。這些軟體的執行檔可以跟加密的檔案一起儲存在隨身碟上。加密的檔案可以在執行微軟 Windows 的電腦上存取。其它的隨身碟允許使用者設定不同大小的加密與公開分割區。而為了 Windows、麥金塔、Linux 設計的加密軟體執行檔可以放在公開分割區中。有些較差的加密軟體可能需要管理者權限才能執行並存取資料。
新款的隨身碟支援生物指紋功能來確認使用者的身份。在 2005 年年中…在隨身碟上支援指紋功能比起標準的密碼保護來說還是較貴的選擇。大多數的指紋掃瞄裝置必須依賴作業系統中的驅動程式來檢驗指紋,因而這些隨身碟就只能用在執行微軟 Windows 作業系統的電腦。
有些廠商將隨身碟作為執行認證的裝置之一。其方式是使用隨身碟內的加密金鑰或是與目標系統內的軟體溝通來控制敏感系統的存取權限。這些系統被設計為除非隨身碟被接上主機,否則系統不會運作。有些「電腦鎖」被插入電腦時,表現得也像隨身碟一樣。
所有資料保護的方式也增加了合法使用者 (資料擁有者) 無法存取資料的風險!
隨身碟對大型組織來說是很大的安全性挑戰!因為它們的小體積以及方便性,讓沒有權限的訪客或是有惡意的員工…能夠在幾乎不會被發現的情況下偷走 機密的資料!同樣地,共用或是公共的電腦…也容易被攻擊者使用隨身碟放入惡意軟體~例如:Rootkit 或是封包擷取軟體…等。為了防止這些問題,有些組織禁止使用隨身碟,而有些電腦禁止一般使用者掛載 USB 大量儲存裝置 (這是 Windows XP Service Pack 2 的一個功能) !也有電腦使用第三方軟體來控制 USB 的使用。也有組織使用非科技的解決辦法:拔掉 USB 埠的連接線或乾脆用樹脂堵住 USB 埠。

掛載(mount) USB隨身碟

1.先查USB隨身碟是被系統辨識成那個裝置
fdisk -l

sda 很可能是硬碟,往下查容量可以找到隨身碟的編號
我們假設為sdb

2.建立USB隨身碟的掛載點:
mkdir /mnt/usb

3.掛載USB隨身碟
mount -v -t auto /dev/sdb /mnt/usb

-v 顯示資訊
-t auto 讓系統自動分辯檔案系統

4.到 /mnt/usb 可看到usb的內容

下面是 mount 的詳細說明

檔案系統的掛載與卸載(mount and umount)

因為Linux的檔案系統的階層可以跨越獨立的分割區以及多重的磁碟機,所以有需要在開機的時候自動掛載這些檔案系統。此外,可抽換式磁碟(如抽取式硬碟,軟碟,光碟等)以及遠端NFS伺服器上的檔案系統,會有經常性的掛載與卸載,因此不會採用自動掛載的方式。與掛載有關的所有資訊會被紀錄載/etc/fstab檔案中。當系統開機時,定義於/etc/fstab檔案中的檔案系統將會受到檢查與掛載的處理。當使用者想要掛載可抽換式磁碟時,亦會參考到/etc/fstab中的資訊。

檔案/etc/fstab是一的文字檔,如以下的範例:

/dev/hda1 / ext2 defaults 1 1

/dev/hda2 /home ext2 defaults 1 1

/dev/hda6 /root ext2 defaults 1 1

/dev/fd0 /mnt/floppy ext2 noauto,users 0 0


2.





/etc/fstab中每一列都有六個欄位,分別是:

1. Device(裝置)

這個欄位用來指定分割區的裝置檔,如/dev/hda1代表第一顆硬碟的第一個主要分割區。

2. Mount Point(掛載點)

這個欄位用來指定檔案系統所要掛載的目錄。如上例/dev/hda1包含root檔案系統,則會被掛載到 / 目錄。/dev/hda2 掛載到/home目錄,代表將第一顆硬碟的第二的主要分割區整個掛到/home底下,於是/home底下的使用者檔案便可共用一整個partition

3. Filesystem Type(檔案系統類型)

不同的檔案系統具有不同的Filesystem Type。一般Linux常用的Filesystem Typeext2(檔案系統類型在介紹mount指令時再作說明)

4. Mount Options(掛載類型)

這個欄位包含一份以逗號隔開的選項清單。一般指定檔案系統是要以唯讀,可讀寫,或預設等等的方式掛上。(詳細選項在mount指令說明)

5. Dump Frequency(備份頻率)

dump程式(一個標準的unix備份工具)會參考到/etc/fstab中每個檔案系統在這裡的設定,以決定每個檔案系統多久備份一次。設為0則代表不備分。

6. fsck的檢查順序

fsck 是一個unix標準的磁碟檢查及除錯的工具(程式)。開機時亦會執行fsck這個指令來檢查磁碟。當fsck指令的-A參數被指定時,便會參考到/etc/fstab這個檔案,並依照檢查順序欄位的數字大小依序作檢查。這個欄位只能出現012三個值。

0 表示fsck不檢查

1 先檢查

2 檢查完設為1的檔案系統後在檢查設為2的檔案系統。

掛載與卸載指令 – mount umount

mount 語法(有以下三種)

mount [-option] device(裝置名稱)

mount [-option] directory(資料夾名稱)

mount [-option] device directory

說明:

mount指令用來將其的檔案系統掛載到檔案系統的階層之上。第一種與第二種形式都會參考到/etc/fstab的組態。Why? 注意到掛載檔案系統就是將某個device (裝置)給他指定某個資料夾的位置,讓使用者存取。完整的指令便如第三種形式一般,指定某個裝置給某個資料夾。但當使用到第一或第二種形式時,由於只指定某個裝置或某個資料夾,mount指令便會直接來抓/etc/fstab對應的那一行,並找到其對應的裝置或資料夾。

假設/etc/fstab中有有一行:

/dev/fd0 /mnt/floppy ext2 noauto,users 0 0

當使用第一,二種形式時,可以簡單的下

mount /mnt/floppy

mount /dev/fd0

即可。但若要將某種裝置指定到與/etc/fstab中預設的位置不同時,便要用到第三種形式,也就是完整的指定。

[-option]

-a 掛載/etc/fstab檔中所列示的所有分割區。但有noauto選項的分割區除外。例如軟碟,光碟,或其他抽取式磁碟。

-h 顯示輔助說明

-r 將檔案系統掛成read-only(唯讀)

-w 將檔案系統掛成read-write(可讀寫)

-o mount-option 在命令列上指定掛載選項

-t fstype 指定檔案系統類型

掛載選項:

以下的選項可以用在mount指令中(上頁褐色部分,使用-o 選項)/etc/fstab檔案中(第四個選項)

sync 建立同步I/O,當對資料讀寫時,會同步寫入檔案系統。但因為同步,效率較差。

async 建立非同步I/O,一般使用這個。

auto 使用-a選項時會自動掛載的檔案系統。系統開機時會執行mount –a,也就是說,設定這個選項時,檔案系統便會在開機時被掛載。

noauto auto相反。

exec 允許分割區上所包含的程式可以被執行。

noexec exec相反

user 允許一般使用者掛載此檔案系統,但不允許一般使用者卸載。

users 允許一般使用者mountumount此檔案系統。

nouser 一般使用者不可mountumount此檔案系統。

ro 唯讀,與-r命令列選項相等。

rw 可讀寫,與-w命令列選項相等。

defaults 包含rwexecautonouserasync等。(defaults就不用指定一堆)

檔案系統類型:

以下的檔案系統類型可以用在mount指令中(上頁紅色部分,使用-t 選項)/etc/fstab檔案中(第三個選項)Linux包含的檔案系統類型非常之多,以下只列出最常用者:

ext2 標準linux檔案系統

msdos dos檔案系統

vfat 一般windowsFAT16FAT32均可在linux系統中指定為vfat檔案系統。

iso9660 光碟

nfs network file system。遠端檔案系統。

swap swap(虛擬記憶體)分割區。

特別注意:若樣將windows檔案系統掛上來,切記千萬別掛成ext2檔案系統。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mount 語法(有兩種)

umount [-option] device

umount [-option] directory

說明:

使用mount指令時,需完整指定devicedirectory相對應。但使用umount只需指定其中一個。因為umount是將檔案系統卸載,而只有已被掛載的檔案系統才能被卸載,系統當然知道哪個檔案系統被掛載到那個資料夾去(事實上是參考/etc/mtab檔案),所以只需指定裝置或資料夾其中一個。

umount /mnt/fd0

umount /mnt/floppy

便是一般卸載軟碟的用法。

Note: 光碟被掛載後,未被卸載前是退不出來的。各位可別以為光碟壞了

2008年12月5日 星期五

關於Ubuntu上用的UUID

UUID為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的縮寫,Linux現在偏好使用UUID、LABEL或symlinks來識別系統上的儲存媒體裝置,其優點跟使用LABEL的理由 一樣不會因為變更硬碟連接順序(/dev/sda1 -> /dev/sdb1)而導致mount point掛錯partition,Ubuntu預設使用UUID辯認不同的分割區。

找出某個partition的UUID有3個方式:
1. sudo blkid
2. sudo vol_id -u /dev/sda1
3. ls -l /dev/disk/by-uuid/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自製KNOPPIX簡要說明

◆自製KNOPPIX簡要說明(2002-12-15修訂)

對於這一個「免安裝、免硬碟、立即享用 Linux」的單一片光碟(內
含約 1.7G 各種軟體) KNOPPIX 這裡就不再多做介紹了, 有興的人自
己去抓來玩.

以下想跟有興趣自製 KNOPPIX 的朋友分享一些我的經驗.

就是抓來一片 KNOPPIX 光碟後, 怎樣把它重新改造成更好用或更
個人化, 帶著它加上一個 USB 行動碟, 以後全世界的電腦都是你
可以立即上手的電腦了.
( KNOPPIX 對 USB 讀卡機(或稱隨身碟)是可以即插即用)
例如到國外, 如果沒有帶一台 Notebook 的話, 光帶這片 KNOPPIX
加一個 USB 隨身碟, 就很夠用了!

首先當然你要去 download 或者由別人給你一片 KNOPPIX 光碟.
(download 點: 可以到原 KNOPPIX 站裡列的各站, 如
ftp://ftp.uni-kl.de/pub/linux/knoppix/
或國內 ftp://cle.linux.org.tw/pub/iso/KNOPPIX/
ftp://cle.linux.org.tw/pub/iso/KNOPPIX/bv1al/
)

電腦的 RAM 越多越好, 有 256M 或以上是比較理想的.

在硬碟上開個 1GB 的 swap(一個 image 約 700M, swap要大於它)
準備一個 partition(例如 /dev/hdb7), 最好有 5G 以上比較好搬東
弄西的.
再來一個 partition(例如 /dev/hdb8) 準備 3G 好了, 可以放以後
你做出來的不同版本 ISO 檔.



好!現在開始進行 ---------------------->

用 KNOPPIX 光碟開機
將 /KNOPPIX 用 cp -Rp 到硬碟, 如
mount /mnt/hdb7
cp -Rp /KNOPPIX /mnt/hdb7/KNOPPIX-sys
這個 /mnt/hdb7/KNOPPIX-sys 目錄就是之後要來大改系統用的
這個 copy 要好一陣子(幾十分鐘 ?), 因為有 1.7G 左右的 data

再來 mkdir /mnt/hdb7/KNOPPIX-boot
這個是要來放主系統檔案以外的東東, 如開機 image 檔或其
它自己要加的程式、阿里不達的東東.

拷備 /cdrom/KNOPPIX/ 下的所有東東
(/cdrom/KNOPPIX/KNOPPIX ←這個檔不要copy)
到 /mnt/hdb7/KNOPPIX-boot

現在要開挖了!請注意!!!

要 exit 到完全退出 shell, 就是在純文字 mode 只出現
根目錄提示符號, 再進行以下動作, 否則它會出現一堆
bash: /dev/null: Permission denied

開始 ========>
chroot /mnt/hdb7/KNOPPIX-sys
mount -t proc /proc proc
dpkg -r --force-depends koffice (強制刪除 KDE office)
dpkg --purge koffice (澈底清除殘遺)
(我不喜歡也不用 KDE, 因為可說華而不實, 所以盡可能把 KDE 一些
沒用的東果都砍掉, 留 game 及 kstars, 這樣可以裝很多我想要的東東)
dpkg -r xxxyyyzzz (再清除某些你不要的東東)
dpkg -i /opt/aabbcc-123.deb
(可以事先將要裝的 debian packages cp 到
/mnt/hdb7/KNOPPIX-sys/opt/ 下面, 這時就可以直接 dpkg -i 來裝)
update-menus (刪除、安裝後, 建立新的 menu)



巡視一下 /etc/rc*.d
用 debian package 新裝某些 daemon 的話, 它會生一些蛋蛋出來, 最好
讓 rc1.d --- rc5.d 都只剩 K10xsession 以免做出來的光碟一開機就會跑
一些不必要的 service (除非你刻意要跑)
rc0.d 只要 K10xsession S90knoppix-halt
rc6.d 只要 K10xsession S90knoppix-reboot

rm /etc/*-
要清掉 /etc 底下的 passwd- group- ……之類的 *-
這是安裝某些 debian package 時(例如加入日文輸入轉換用的 canna)
它會自動新增 user 造成的, 如果不清將來的光碟開機後的系統會有無
法新增 user 的問題(當然也可以手動刪除link)

rm /var/mail/*
清掉系統自動產生的 mail

最後要離開前記得要
umount /proc

exit
結束 <========

現在就可以開使製作新的系統檔 KNOPPIX 的 image

mkisofs -R -l -V "KNOPPIX-cloop" -hide-rr-moved \
-v /mnt/hdb7/KNOPPIX-sys | create_compressed_fs - 65536 > \
/mnt/hdb7/KNOPPIX-boot/KNOPPIX/KNOPPIX
(以上三行是要連著一行當指令下)

要等上十幾分鐘才會完成(我是用 850MHz + 256M + 7200RPM swap 896M)

階段結束 <------------------------------

接著並不需要燒成光碟才能知道結果, 只要用軟碟開機就可以檢測
剛才所做的結果了.

cd /mnt/hdb7
ln -s KNOPPIX-boot/KNOPPIX KNOPPIX
就是要讓 hdb7 產生一個叫 KNOPPIX 的目錄, 這樣用軟碟開機後
它會從 /dev/hda1, hda2, hda3......一一去找有沒有叫 KNOPPIX
的目錄, 找到了, 就會以它當成 KNOPPIX cdrom 來用

開機軟碟的製作法是
dd if=/cdrom/KNOPPIX/boot-en.img of=/dev/fd0

修改軟碟
/KNOPPIX/boot-en.img
syslinux.cfg

DEFAULT vmlinuz
APPEND lang=tw ramdisk_size=100000 init=/etc/init noapic apm=power-off \
hda=scsi hdb=scsi hdc=scsi hdd=scsi hde=scsi hdf=scsi hdg=scsi hdh=scsi \
vga=normal initrd=minisys.gz quiet BOOT_IMAGE=knoppix desktop=icewm
TIMEOUT 220

為了讓啟動參數接受 root 這個字, 把原來為 initrd=miniroot.gz 的改名
為 minisys.gz, 並且改 /etc/init.d/knoppix-autoconfig 對啟動參數的
偵測.



原 lang=us 改為 tw 以便產生起始 i18n
vga=791 改為 normal 這是為了避免某些顯示卡在 buffer mode 有問題
BOOT_IMAGE=knoppix 若改為 knoppix 2 開機後會進入 text mode

開機軟碟的製作法是
dd if=/cdrom/KNOPPIX/boot-en.img of=/dev/fd0

修改軟碟
/KNOPPIX/boot-en.img
syslinux.cfg

DEFAULT vmlinuz
APPEND lang=tw ramdisk_size=100000 init=/etc/init noapic apm=power-off \
hda=scsi hdb=scsi hdc=scsi hdd=scsi hde=scsi hdf=scsi hdg=scsi hdh=scsi \
vga=normal initrd=minisys.gz quiet BOOT_IMAGE=knoppix desktop=icewm
TIMEOUT 220

為了讓啟動參數接受 root 這個字, 把原來為 initrd=miniroot.gz 的改名
為 minisys.gz, 並且改 /etc/init.d/knoppix-autoconfig 對啟動參數的
偵測.

原 lang=us 改為 tw 以便產生起始 i18n
vga=791 改為 normal 這是為了避免某些顯示卡在 buffer mode 有問題
BOOT_IMAGE=knoppix 若改為 knoppix 2 開機後會進入 text mode

BIOS 記得設成 floppy 開機.


上面說過的系統修改過程, 包括要改 KNOPPIX 開機自動設定檔
/etc/init.d/knoppix-autoconfig



若為新的德國原版, 要做一點修正
tw)
# Taiwan version
COUNTRY="tw"
LANG="zh_TW.Big5"
LANGUAGE="zh_TW.Big5" (要加這一行)
KEYTABLE="us"
XKEYBOARD="us"
KDEKEYBOARD="us"
CHARSET="iso8859-1" (原 big5-0 改成 iso8859-1)
XMODIFIERS="@im=xcin"
;;

# Set clock (Local time is more often used than GMT)
#hwclock -s
hwclock -s --localtime (要加上 --localtime 否則某些和時間計算有
關的程式(如 xplns)會把系統時間當成 UTC )

另外以下這個我也把它改掉

# Write KNOPPIX config files for other scripts to parse
# Standard variables/files
echo "LANG=\"$LANG\"" > /etc/sysconfig/i18n
echo "COUNTRY=\"$COUNTRY\"" >> /etc/sysconfig/i18n
#echo "LANG=\"$LANG\"" >> /etc/sysconfig/i18n
(不瞭解為何要用兩個 LANG ? 把它 mark 掉似乎也沒有不良影響)
echo "LANGUAGE=\"$LANGUAGE\"" >> /etc/sysconfig/i18n
echo "CHARSET=\"$CHARSET\"" >> /etc/sysconfig/i18n
echo "XMODIFIERS=\"$XMODIFIERS\"" >> /etc/sysconfig/i18n




之後也可以在這個程式裡另外加上一些你想要的東東, 像加上偵
測老鼠是否為 PS/2, 若是, 再問是否是滾輪鼠, 因為 default
並沒有支援 wheel mouse, 既始跑 mouseconfig 設也沒用!
(USB 滾輪鼠沒問題)

所以我在開機過程加上這一項, 可以為 XF86Config-4 加上滾輪鼠
的參數
Option "Protocol" "IMPS\2"
Option "ZAxisMapping" "4 5"
滾輪才有效.

以及詢問是不是用 LCD 螢幕, 我是改成水平(35.0-58.0)、垂直頻率
(55.0-75.0), 並且 mark 掉 XF86Config-4 那些 ModeLine, 這樣可
以讓多數 LCD 會有較好的顯示。

測試水平、垂直頻率可以先不跑 startx, 只跑 X 看看螢幕
網格是不是均勻、穩定,若是, 那頻率就是設對了。

( 如果你的螢幕是大於 1024x768 的, 請於光碟開機後自行跑 xf86cfg 或
xf86cfg -textmode -xf86config /etc/X11/XF86Config-4
重新設定 XF86Config-4
)

如果是抓原版的 KNOPPIX, 要自己加上 xcin 及文鼎字型, 也要把
字型的 path 加到 XF86Config-4.in 裡, 這樣光碟開機後自動產生的
XF86Config-4 就會有含入文鼎字型 path.

( 建議把 xcinrc, /usr/lib/xcin/tab/ 之下的 big5(及 gb2312)搬
到 /mnt/hdb7/KNOPPIX-boot/ 另開目錄存放(如/cdrom/MyPack) 再
symbolic link 過來 /mnt/hdb7/KNOPPIX-sys/ 底下應該放的位置
這樣之後如果要改輸入法設定, 或增加輸入法(嘸蝦咪/大易)
只要重做 ISO 檔, 不必重做 /mnt/hdb7/KNOPPIX-sys/ 這個重大工程.
包括一些 rc 檔, 如 icewm 下的 toolbar, menu, preferences 或
一些將來可能比較會改變的, 都不要寫死在 /mnt/hdb7/KNOPPIX-sys/
而用 link 到 /cdrom/MyPack (自己取的名字)
)

另外, 並不是所有的東東都有 debian package 可以裝, 要自行 compile
, 所以建議還是執行 /usr/local/bin/knx-hdinstall 把 KNOPPIX 安裝
到硬碟上(至少準備 3G 以上比較好操作吧!)
knx-hdinstall 可以將 KNOPPIX 安裝到硬碟上

安裝到硬碟後的 KNOPPIX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 /root(光碟執行沒有) 與
/home/root 簡單的方法是 rm -fr /home/root ; ln -s /root /home/root

裝在硬碟的好處是, 它和光碟執行版有 99% 的相同, 所以在硬碟上試成功
的, 幾乎可以確定裝到光碟後一定可以用。
它可以用來做前試驗, 例如要裝 debian package 時某些狀況是有 dependence
的問題, 就可以一一找齊, 再安裝、試用. 或者直接把別的 distribution 裡
的 binary 直接 tar 過來用.
例如改用 RedHat 7.3 裡的 rxvt-2.7.8 可直接用 binary, 而 telnet 也怪
怪的, 改用 RedHat 7.3 裡的 telnet
或者 KNOPPIX 並不完全支援你的硬體時, 可以試著把驅動程式裝上來試.

等一切都 OK 後, 再用前述的 chroot 過去 dpkg -i ...... 或者將自己
compile 出來的東東直接 copy 過去.

再來, KNOPPIX 光碟開機後會找一個 /cdrom/KNOPPIX/knoppix.sh 的檔
你可以把開機就要做的動作寫在這個 script 裡, 它就會進行各個動作.
例如後來我把 Option "DPMS" 加到 /etc/X11/XF86Config-4 的
Section "Monitor" 裡, 因為不想再改系統主檔 /cdrom/KNOPPIX/KNOPPIX
就直接寫在 /cdrom/KNOPPIX/knoppix.sh
這個 Option 是讓俱有 Energy Star 的 monitor 可以自動 power off

最後
mount /mnt/hdb8 準備放燒光碟用的 ISO 檔
cd /mnt/hdb7/KNOPPIX-boot/
mkisofs -l -r -J -V "KNOPPIX-aabbcc" -hide-rr-moved -v \
-b KNOPPIX/boot-en.img -c KNOPPIX/boot.cat \
-o /mnt/hdb8/KNOPPIX-aabbcc.iso .
(請注意!上面一行最後這邊有個句點, 就是要把當下的目錄做成 ISO)

這個很快, 大概兩分鐘(?) 之後就可以用
cdrecord -scanbus 看一下燒錄機在哪一個 device 再
cdrecord -v -eject -speed=10 dev=0,1,0 /mnt/hdb8/KNOPPIX-aabbcc.iso
把它燒出來(上述是 IDE CDRW 接在 /dev/hdd 用十倍速燒 )

以上幾串指令已寫成 script, 放在 /cdrom/MyPack, 可以參考
mkcloop
mkISOboot


Linux Live CD簡介

Knoppix 常見問題解答

1、顯示問題
Q:使用光盤啟動後,屏幕顯示「Loading vmlinuz」和「Loading miniroot.gz」後顯示器沒有信號。
A:這可能是您的系統不支持VESA FrameBuffer 1024x768 模式,請您嘗試在「Boot:」提示畫面輸入以下命令:
knoppix vga=788 (選擇800x600 FrameBuffer模式)

knoppix vga=normal (引導 80x25 文字模式)

Q:某些舊款的顯示器在進入KDE後會花屏或無法顯示,如何解決
A:這很可能是由於顯示器不支持1024×768的分辨率所引起的。如遇到這種情況,請通過以下步驟調整:
重啟Linux系統,進入啟動畫面後,按下F2進入CHEAT CODES菜單,然後根據需要手動設置啟動選項。在「Boot:」提示符後鍵入「knoppix screen=800x600」後回車,使KDE以800x600的分辨率顯示。
另外也可能是您的顯示器無法支持默認的刷新率,可嘗試使用「knoppix xvrefresh=60」把vertical refresh(垂直刷新率)定為60Hz。您還可以嘗試把命令選項聯合起來使用:
knoppix xscreen=800x600 xvrefresh=60

knoppix xscreen=800x600 xvrefresh=60 maxhsync=54 vga=normal
此外,也有可能是X桌面的驅動不支持您的顯卡,那請您嘗試使用通用的FrameBuffer驅動,在「Boot:」提示符後使用以下啟動選項:
fb1024x768

fb800x600
請注意,使用上面兩個啟動選項,您將不能與其他選項聯合使用,特別是「vga=」!例如,「fb1024x768 vga=normal」這是錯誤的寫法。但您可以把「fb」選項與其他非顯示選項一起使用,例如「fb1024x768 home=/dev/sda1」是正確的,但「fb」必須放在最前面。
如果在KDE桌面啟動了但無法顯示,而您又不希望強行關機,我們可以用Ctrl+Alt+BackSpace殺死X的進程,系統將回到純字符界面並自動關機。您也可以使用Ctrl+Alt再配合F1到F4打開各虛擬終端(tty),在純字符狀態下進行操作。

Q:光盤啟動時出現Error : no suitable X-Server found for your card或黑屏?
A:此問題發生機會極少,這是由於少數主板或顯卡不能被系統識別該使用哪種對應的X-Server進行圖像顯示,解決辦法是手動設置啟動參數xmodule。例如,一些Nvidia的板沒有被正常檢測出來,出現錯誤報告或黑屏:
「retrying with Server Xfree86(vesa) 」
「retrying with Server Xfree86(fbdev) 」
「Error : no suitable X-Server found for your card.」
解決方式是在「Boot:」提示畫面輸入以下命令:knoppix xmodule=nv
如果是主板帶顯卡,例如810主板,可嘗試knoppix xmodule=i810
如果以上方法都無效,則需手動設置XFree86,步驟如下:
a)在boot:提示下鍵入knoppix 2
b)進入命令行後運行以下命令:
#rm -f /etc/X11/XF86Config-4
#mkxf86config
#startx (或init 5)

Q:某些LCD顯示器在進入KDE後會無法顯示並出現「out of range」,如何解決?
A:已知這種情況會發生在ViewSonic的15吋和17吋(型號VP171b)液晶顯示器上,如果使用800x600分辨率也無法顯示圖像,並且屏幕 顯示「out of range」,這是系統預設的刷新率高於顯示器所能承受的輸出範圍,這時需要根據顯示器的參數進行調整。
例如:顯示器的頻率允許範圍是水平30-82KHz垂直50-85Hz,就可以在「Boot:」提示符後使用「knoppix xvrefresh=60」把vertical refresh(垂直刷新率)定為60Hz。(如果是新版本的KNOPPIX,請使用「knoppix vsync=60」或「fb800x600 root ttf2ram lcd vsync=60」。
對於15吋的ViewSonic液晶顯示器,也可以手動把XF86Config裡面的水平掃瞄頻率設置為30-35.5,就可以在1024x768正常使用。

Q:以上所有辦法都無效,屏幕都無顯示,是否當機了?
A:這很可能與您使用的外部設備或您的主板有關,可能與MaxCapture Linux的默認設置衝突了,您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knoppix failsafe
這個命令相當於下面的啟動選項,把多個設備都禁用了:
knoppix vga=normal noapic noscsi nodma noapm nousb nopcmcia nofirewire noagp nodhcp xmodule=vesa
您可以嘗試逐步一個一個地減少選項,最終您會發現適合您的啟動選項。

Q:進入KDE桌面後如何調整屏幕的分辨率和刷新率?
A:打開「控制中心」—>「外設」—>「顯示器」(此時需輸入root的密碼,用戶也可以不運行控制中心,而直接在root shell中運行kxconfig命令,也能獲得同樣效果)—> 「XFree86配置」—>「屏幕」—>設置分辨率和垂直刷新率。

2、其他啟動問題
Q:為什麼碟再進入系統後,提「only one processor found」?
A:此信息可不用理會,MaxCapture Linux支持多路處理器,有時候會認為您的機器支持多路處理器(特別是AMD的處理器),當發現機器內只有一顆CPU時,就會顯示此信息,但不會有任何影響。

Q:啟動光盤後進入一個「limited shell」,並且顯示「Can't find Knoppix filesystem」?
A:此錯誤是由於無法找到光盤上的影像文件,很大可能是由於您使用的並非標準的IDE或SCSI接口的CDROM或DVDROM引起的。例如一些使用PCMCIA卡的CDROM的筆記本電腦,需要使用以下啟動選項:
knoppix ide2=0x180 nopcmcia

Q:光盤剛啟動時出現:kernel panic:VFS:unable to mount root fs on 01:01
A:此問題發生機會極少,少數集成顯卡的主板會受此影響,解決辦法是在「Boot:」提示畫面輸入以下命令:knoppix mem=?M (「?」的數值為「總內存數」減去「顯卡內存數」。)

Q:如何使用帶滾輪的兩鍵鼠標?
A:在「Boot:」提示符後鍵入「knoppix wheelmouse」。如果需要和其他參數一起使用,把參數以空格分隔即可,例如:「knoppix screen=800x600 wheelmouse」。

Q:如果電腦不能從光盤啟動,有什麼辦法使用MaxCapture Linux Live CD?
A:如果是由於硬件問題導致光驅不能正常使用來啟動機器,我們可以通過製作Linux啟動軟盤解決:
a)在WINDOWS下打開MaxCapture Linux的CD目錄,進入KNOPPIX目錄;
b)運行mkfloppy.bat文件,按提示插入軟盤並回車;
很快你將得到一張能引導系統的Linux軟盤,此時您可以重啟動PC並把BIOS設置為軟盤啟動,同時放入軟盤和MaxCapture Linux Live CD,軟盤將會代替CD的引導區進行Live CD的啟動。

Q:啟動後鼠標不能使用,該如何解決?
A:您的情況極少發生,請用以下方式進行鼠標的手動設置:
a)在「Boot:」提示畫面輸入以下命令進入純命令行界面:
knoppix 2
b)RunLevel 2運行起來後,輸入以下命令進入鼠標設置畫面:
mouseconfig
c)設置好鼠標後,運行init 5回到KDE。

3、文件名顯示問題
Q:MaxCapture Linux掛載簡體中文版WindowsXP的硬盤,部分中文文件名能正常顯示,而有些卻顯示亂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A:MaxCapture Linux的設計上已自動支持所有gb2312編碼格式的簡體中文和NTFS上的utf8編碼格式,WindowsXP使用utf8編碼格式,但如果 WindowsXP的硬盤分區格式為Fat32,就有可能使部分中文文件名在MaxCapture Linux下顯示亂碼了。
解決辦法是重新用命令行加載目標硬盤分區。例如我們要加載WindowsXP的D盤,在Root shell下運行以下命令即可:
#umount /mnt/hda5
#mount -t auto -rw /dev/hda5 /mnt/hda5 -o iocharset=utf8,users,exec,umask=000,uid=knoppix,gid=knoppix
若使用命令後分區中的中文文件名仍然為亂碼,則說明編碼選擇錯誤,應該重新設置參數:
#umount /mnt/hda5
#mount –t auto -rw /dev/hda5 /mnt/hda5 -o iocharset=gb2312,users,exec,umask=000,uid=knoppix,gid=knoppix

Q:無法瀏覽光盤上的中文文件名?
A:MaxCapture Linux已經修正了硬盤、USB設備和軟盤內中文文件名顯示的問題。但對於光盤上的中文文件,必須手動掛載才能正確顯示:
簡體中文的光盤:
#mount -t auto /dev/cdrom /mnt/cdrom -o iocharset=gb2312,codepage=936
繁體中文的光盤:
#mount -t auto /dev/cdrom /mnt/cdrom -o iocharset=big5,codepage=950

4、其他硬件相關問題
Q:舊式的NE2000網卡不能被MaxCapture Linux識別?
A:使用舊式的 NE2000 ISA 卡請在Root shell中輸入modprobe ne io=0x320
(因為多數 NE2000 內定 I/O 為 320,或用你卡上實際參數),之後可以輸入netcardconfig來設定IP.

Q:能否在使用磁盤陣列的設備環境上使用?
A:有損壞磁盤陣列信息的可能性,不建議在這種設備環境下使用。

Q:如何使用阿爾卡特的USB ADSLModem?
A:阿爾卡特的speed touch 330在MaxCapture Linux Live CD 2004中未被支持。但我們將在下一版的產品中加入對內置式和USB式的ADSL Modem的PPPOA方式的支持。如果用戶重新定製一張Live CD,並把驅動加進去,可以在定製狀態下通過以下方式自行嘗試安裝:
a)訪問http://packages.debian.org/unstable/net/speedtouch
b)點擊「Download speedtouch」下的「i386」按鈕,在下載頁面下載Debian軟件包,名字是「speedtouch_1.3-1_i386.deb」
c)在root shell下運行dpkg -i speedtouch_1.3-1_i386.deb
d)在root shell下運行/usr/sbin/pppoa3
詳細關於Live CD的定製方法,可見我們定製指南:
http://maxidea.org/project/knoppix/doc/knoppix_custom_guide.html

Q:使用XMMS播放MP3時提示「無法開啟音頻」?
A:打開xmms,然後按ctrl+p進入設置畫面,在「輸出插件(output plugin)」裡選擇「esound輸出插件 1.2.7 [libesdout.so]」或「開放音效系統驅動程式 1.2.7 [libOSS.so]」。

Q:如何把MaxCapture Linux Live CD 2004安裝到硬盤?
A:您必須有個3GB的空的硬盤分區,在安裝好後您的系統會以Windows+Linux雙啟動。運行方式:在root shell下運行knx-hdinstall 命令(但是由於該程式還處於開發階段,用戶誤操作將會損壞硬盤,必須十分小心使用,而且最好對Linux的分區有一定的瞭解!所以下一版的 MaxCapture會改用新程式叫knoppix-installer。)

knx-hdinstall 可以參考此文:http://163.26.135.4/knoppix_paper/page3/main.htm

MaxCapture Linux Live CD還有很多功能等待您親自去體會,希望本文能給您一點幫助,也祝願更多的人能真正瞭解Linux和喜歡上它。

MaxCapture Linux網址:www.MaxCapture.com

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Ubuntu 8.04 LTS 入門手冊

Ubuntu 8.04 LTS (Hardy Heron 無畏的蒼鷺)